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儿童烫伤的预防和急救(2024/8/16)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636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副主任医师 张琮

  烧烫伤是儿童阶段常见的意外伤害。因儿童皮肤非常娇嫩,烫伤的程度往往比成年人更加严重,如果处理不及时,常常会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儿的外观及肢体功能,造成终身残疾。

  儿童烫伤后,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能够迅速降低烫伤部位的温度,减轻高温对深部皮肤软组织进一步的伤害,对患儿烫伤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牢记基本原则

  家长在进行儿童烫伤现场急救时,一定要牢牢记住“冲、脱、泡、盖、送”这五个字的基本原则。

  “冲”立即使用大量流动的凉水冲洗烫伤部位30分钟以上。

  烫伤后,立刻使用大量凉水持续冲洗烫伤部位,能够迅速降低局部皮肤的温度,既阻止了热能向深部组织进一步扩散,同时又能够起到减轻疼痛和消除肿胀的作用。如果烫伤发生在颜面、前胸、腹部等不易直接冲洗的部位,可使用冷水浸泡过的湿毛巾持续冷敷,并及时更换湿毛巾,保证其持续低温。

  注意:此时应避免使用冰块直接接触受伤的皮肤。一方面,冰块会强烈收缩创面深部的血管,不利于受伤组织的供血和营养。另一方面,大量冰块长时间地直接接触皮肤,还有可能冻伤局部皮肤,甚至手指、足趾等肢体末端,造成二次伤害。

  “脱”尽快脱掉被热液浸湿的衣物。

  浸满热油、热水等热液的衣物会对皮肤造成持续的烫伤,所以应及时脱去。如果情况紧急,完全脱掉确实存在困难,可连带衣物一起在凉水下持续冲洗,也能起到降温冷敷的作用。

  注意:脱去衣物的动作要尽量轻柔,不要慌乱,避免连带将伤处大片的表皮一起撕掉,增加额外的损伤、加重患儿的疼痛。如果衣物过于紧身,可考虑用剪刀尽快将其剪除,但仍需注意避免因患儿哭闹挣扎而划伤其皮肤。

  “泡”将烫伤部位持续浸泡在凉水中,可以起到降温、止痛、消肿的作用。

  对于手、足、前臂、小腿等部位的小面积烫伤,可将烫伤部位持续浸泡在凉水盆中,并及时更换凉水,同样能够起到降温止痛的作用。

  注意:可向水中添加少量冰块,能够适度降低水温,增强降温止痛的效果,但仍需注意避免温度过低且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

  “盖”使用无菌纱布块或者干净清洁的被单毛巾等,轻柔覆盖在患儿的烫伤部位。

  注意:避免使用可能会掉色或者掉毛的织物覆盖创面,这样既增加后期医务人员处理创面的难度,又增加了伤口感染的风险。如果是短途覆盖转运患儿,可使用家中的保鲜膜将创面妥善包裹覆盖,外层则继续使用冷水毛巾冷敷降温。其目的是避免患儿的烫伤创面长时间暴露,加重疼痛、增加感染风险;同时方便搬动转运患者,避免在运送过程中再次碰伤、擦伤创面。

  “送”及时送往附近有烧烫伤救治能力的医院急诊就诊。

  注意:如果烫伤部位仅是红肿,未破皮,可在家中冷敷2~3天至红肿、局部烧灼感缓解消退即可。如果烫伤部位水疱较多、较大,或已大片脱皮,则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的烧伤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必要时可拨打“120”呼叫救护车护送。如果是被特殊液体(强酸、强碱等强腐蚀性化学物品或不明液体等)灼伤,应尽量准确记录受伤时间,并将液体容器及剩余液体一起送至医院进行化验检查。

  烫伤后常见的错误处理

  1.未及时冲凉水或冲洗时间不足30分钟,既达不到有效的降温效果,还常常导致创面加深。

  2.烫伤后,自行在创面上涂抹各种偏方,如牙膏、酱油、蚝油、食醋、鸡蛋清、食用盐、面粉等,以及各种带颜色的烫伤膏,不仅增加了疼痛、污染了伤口,还不利于后续接诊医生正确判断烫伤深度。

  3.使用酒精或过氧化氢对创面消毒,会刺激创面、增加疼痛,而且会加深创面。

  4.使用牙签、缝衣针等刺破水疱,会增加感染风险。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意外的发生呢?

  首先,家长们自己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能够提前发现并排除隐患,并且一定要反复多次地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认识和规避各种风险的能力。

  避免让儿童独自待在厨房和浴室。厨房和浴室是儿童烧烫伤的高发区域,家长应时刻监督,确保他们远离灶台、热锅、烤箱等热源。洗澡时务必向水盆中先放凉水,后放热水,而且,家长一定要试水温。

  热水瓶及热汤锅等,一定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热汤、热粥等应在厨房晾凉后,再端到儿童面前食用。家长手中端着热汤时一定要提醒儿童,避免冲撞打翻热汤造成烫伤。餐桌不要铺桌布,避免儿童拉扯桌布、打翻热汤导致烫伤。

  家中的饮水机、电源插座、电熨斗、卷发棒及车内的点烟器容易导致儿童烫伤,家长均应提前防范。

  电热宝、热水袋等加热装置,应提前放在被子里;电热毯也应提前通电加热。在儿童睡觉时及时拿出或断电,避免儿童长时间接触导致低温烫伤。

  家中不要使用空饮料瓶存放易燃、有腐蚀性的液体,以防止儿童误食。

  燃放烟花爆竹时,要照看好儿童,规范操作,避免其受伤。

   (《保健与生活》2024年14期 期刊架位号 [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