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郑州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主任
因贪恋美味,险些被“掏空”肝脏
周先生最近时常发热,体温最高达到39℃,肚子也隐隐作痛,偶尔还会咳嗽。他一度以为自己是呼吸道感染,但吃了退热药和抗生素却一点作用没有,情急之下,他赶忙去医院就诊。经过血液检查,周先生的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是正常人的数十倍;肝功能也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还发现他的肝脏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小脓肿。进一步检查后确认,周先生的包虫IgG抗体、猪囊尾蚴IgG抗体、曼氏裂头蚴IgG抗体均为阳性,这意味着周先生可能同时感染过这3种寄生虫。医生询问后才得知,出差频繁的周先生是一位生腌“狂热”爱好者,爽口弹牙的生鱼片、醉虾、醉蟹、血蚶、泥螺等都是他的心头好,出差到各地大快朵颐,每周得吃三四次。周先生自己也没想到,竟然因为贪恋“美味”而感染上这么多寄生虫。
生腌,顾名思义,就是将新鲜的海鲜或河鲜,用酱油、醋、香料等调料腌制而成。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让人能感受到河鲜和海鲜的鲜甜。生腌作为一道颇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然而,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烹饪方式,为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这种美味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美味”背后的健康隐患
1.寄生虫
生腌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异尖线虫。这种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类、乌贼等海洋生物体内,如果人们在食用海鲜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加热处理,就有可能将寄生虫一并摄入体内。异尖线虫幼虫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移行,引起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穿破肠壁,造成腹腔感染。
除了异尖线虫外,生腌食品中还可能存在肝吸虫、肺吸虫等其他寄生虫。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胆管内,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疾病;肺吸虫则主要寄生于溪蟹、蝲蛄等淡水生物体内,人感染后可能出现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2.细菌
生腌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控制卫生条件,就容易被各种细菌污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创伤弧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等。这些细菌在生腌食品中繁殖迅速,一旦进入人体,就可能引起腹泻、腹胀、呕吐、恶心、发热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菌血症、脓毒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3.病毒
生腌食品还可能携带各种病毒,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诺如病毒和甲肝病毒。诺如病毒主要存在于虾、蟹、牡蛎、贝类等海产品中,食用携带此病毒的生腌食品可能导致腹泻,严重时甚至脱水。甲肝病毒则常见于虾、蟹、牡蛎、毛蚶等海产品中,食用携带此病毒的生腌食品可能引起甲型肝炎,导致肝脏变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如何放心吃生腌
既想品尝美味,又要保持健康,我们该如何面对生腌中可能存在的健康危机,让这道菜吃起来更安心呢?
首先,选择可靠的商家十分重要。准备品尝生腌美味前,应选择信誉良好、卫生条件达标的店铺;避免在路边摊、无证摊贩处购买生腌。第二,注意食材的来源。自己制作生腌时,尽量选择来自正规渠道、经过检验检疫合格的海鲜或河鲜作为原料;可去大型商超或货源有保证的市场购买,避免使用来源不明、可能存在污染的食材。第三,将食材充分加热处理。虽然吃生腌可以品尝到生食的鲜美,但为了健康和食品安全,建议大家通过充分加热的方式杀死食材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再食用。熟食浇上生腌酱汁,也别有一番风味。
吃出不适,尽快就医才是“王道”
如果已经因食用生腌出现了不适症状,或者担心生腌食材中可能存在寄生虫、细菌、病毒等,尽快就医才是正确选择。通过及时治疗,这些病原体往往不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
(1)药物治疗:针对寄生虫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肠虫清、复方甲苯咪唑等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杀灭人体内的寄生虫,并缓解相关不适症状。
(2)接种疫苗:针对某些寄生虫或病毒感染,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例如针对肝吸虫感染可以接种肝吸虫疫苗,针对甲肝病毒感染可以接种甲肝疫苗等。
(3)物理治疗:某些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感染会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在使用抗生素、止泻药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可以额外采取物理治疗缓解不适,如热敷、按摩等。
(4)改善饮食习惯: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避免食用生或半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和河鲜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食材。同时,应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编辑 姚宇澄)
(《祝您健康》2024年7期 期刊架位号 [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