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音乐人文书单(2024/7/26)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5501]文字_本刊

  这五本书中,每一本都展现了不同领域的深度与独特性。

  从对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命运的深思到艺术生命研究的争议,

  从对禁忌之书言论自由和艺术表达的捍卫到俄罗斯文化的丰富与复杂,

  最后,再通过诗人无形的手对生活温柔的触摸,

  我们跨越时空,体验人类文明的辉煌与深邃。

  1 《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

  作者:玛丽·比尔德

  译者:熊宸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出版

  推荐人:贾文聪

  庞贝,一个坐落于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城市,被维苏威火山永远地定格在了公元79年。火山的喷发给这座商旅云集的富庶小城带来了灭顶之灾,裹挟着火山灰与熔岩的“浮石大雨”所到之处无一生还,将庞贝的历史风貌与日常生活冻结在了时空之中。尚在建造的房屋、未完成的壁画、街道中行走的人们,甚至是神庙祭坛中正在燃烧着的祭品都在这一天成为“永恒”,成为这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

  由于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庞贝的相关文献和书籍可谓卷帙浩繁,但长久以来对现有史料的过度诠释,使得人们对于这座城市有着一系列的幻想与误解。

  玛丽·比尔德,相比于作者这一身份,她更像是一位侦探,在海量的出土证据与文献史料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理智、大胆地推断,用幽默甚至略带揶揄的笔触,拉近庞贝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将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与市井百态进行生动地“还原”,从建筑到街道,从宗教到娱乐,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近两千年前的日常生活“鲜活”的呈现。

  推荐阅读音乐:克林顿·肖特《庞贝》(Pompeii)

  2 《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

  作者:达尼埃尔·阿拉斯

  译者:马跃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年出版

  推荐人:盛汉

  我发现它时,它与各类画册以及通识类美术鉴赏读物摆放在一起。然而,这其实是一部视角独到的艺术史专题性研究著作。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史研究的工作者,我长期关注带有史论性质的艺术史书籍——尽管所谓的“艺术史”并不包含音乐史,但好在我时常能够幸运地从中获得理论启发。我想,这本书的标题对任何一位音乐史研究者的吸引力都是不言而喻的。

  从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文脉来看,《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一书被广泛认为具有颠覆性的历史视点:在现代公共展览、高清印刷品普及之前,绘画史研究的概念和范式主要基于“远观”,这一观念已根深蒂固;而当“近观”得以可能之后,“细节性关系一旦进入艺术史家的视野,便会令艺术史的一系列经典问题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请注意,这本书并不是通过作品细节来讲述画内画外的故事、轶事,而是旨在提出一种新的观赏方式和研究范式:对绘画细节的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创作过程和表达意图的想象,使观赏者的主观参与和审美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这与此前强调科学性、注重史料考证、对主观感受避而不谈的艺术史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

  《细节:一部离作品更近的绘画史》这种“新”的研究思路,在西方音乐学的学术史中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批评音乐学”带来的重要学科转向与该书的理念基本一致。这是否能说明艺术史与音乐学这两个学科可以更近一些呢?

  推荐阅读音乐:查尔斯·阿维森《大协奏曲》(No.9)

  3 《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作者:凯文·伯明翰

  译者:辛彩娜、冯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出版

  推荐人:刘丹霓

  这是一部卓越的“作品史”,或者如作者所言,是一部艺术杰作的“传记”不过,它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尤利西斯》的创作过程和风格批评(虽然也有所涉及),而在于此书从创作伊始到出版问世长达十多年中,其接受状况的坎坷命运——从“违禁品”转变为现代经典的全过程,这一事件不仅成就了《尤利西斯》,也彻底改变、重塑了我们如今的艺术观念、评价标准和法律准则。

  此书堪称一部精彩卓绝、令人动容的“群戏”虽然《尤利西斯》是一位天才艺术家的创造,但让《尤利西斯》得以问世,而后成为经典并影响深远,是一群女人和男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中有二十世纪杰出的作家,有慷慨奉献的赞助人,有无惧权威的杂志编辑,有胆识兼具的书店老板和出版商,有打字员、走私者、印刷商、盗版商,还有最终让《尤利西斯》在英语国家合法化的律师和法官。正如作者所言:“即便是最极致的个人主义者也需要一个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尤利西斯》的问世厥功至伟的几位(除了厄恩斯特律师和伍尔西法官)都是女性:由一位女性激发灵感,被一位女性资助,被两位女性连载,被一位女性出版发行。

  之所以称此书为“群戏”,还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既有小说式的叙事笔法,也有电影式的剪辑策略,整体结构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人物血肉丰满、性格突出,将浩瀚的史料、扎实的研究融汇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推荐阅读音乐:蒙特威尔第《尤利西斯返乡记》

  4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作者: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郭丹杰、曾小楚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出版

  推荐人:彭雅睿

  娜塔莎是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重要角色。她出身俄国上流社会,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西欧化的生活方式使她与平民世界相距甚远。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娜塔莎与哥哥去一位退休军官家做客,军官唱了一首民间歌曲,从未接触过“底层”文化的娜塔莎居然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民间舞蹈。

  是什么促使娜塔莎本能般跟上这支舞的节奏?她如何毫不费力地领会到不属于她所在阶层的乡村文化?俄罗斯这个国家是否由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纽带联系在一起?在本书的开篇,作者便饶有兴趣地向读者抛出了问题。随即,他对“娜塔莎之舞”这一开场白的核心意涵进行了阐释——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二者间的相互碰撞。

  这场文化的“较量”始于十七世纪的彼得大帝,圣彼得堡在全面西化的政策中肆意生长,然而1812年法国军队的入侵燃起了俄国人强烈的民族精神,自此他们开启了漫漫寻根之路。了解了这段艰难的民族文化探索与自我认同的过程后,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俄罗斯文化中潜藏的矛盾与悲悯之情了。在作者笔下,俄国沙皇、公爵、文学家、艺术家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相互交织,共同汇聚成俄罗斯民族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

  推荐阅读音乐: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

  5 《无形之手:扎加耶夫斯基诗集》

  作者: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李以亮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出版

  推荐人:夏子

  每一诗行都似乎平淡无奇,但整首读来却意味深远。这本波兰“新浪潮”诗歌代表诗人之一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晚期诗集,娓娓读来犹如与诗人一起故地重游。这些故地是扎加耶夫斯基熟悉的家乡素描、街景游记、人像特写与生活沉思。同时,也是他移居巴黎二十年后回到波兰的克拉科夫定居,对欧洲城市景观的温故知新。中文译者李以亮在译后记中谈到翻译的过程与体会,对扎加耶夫斯基诗文中的语调与诗人的生活故事有着真诚敏锐的见解。

  这本诗集质朴柔和的诗气与诗人早期的反叛抵抗截然不同。标题直白,文字简洁,意象却绵延不绝。视觉时代,谁来读诗?文字的意象没有边界,它们是流动的、片段的,也一定是自由创想的。“时间”“梦境”“历史”“记忆”是诗人偏爱的主题,却不厚重,闪现在对时间的隐喻、街道的漫步、历史的沉思及对亲人的追忆当中。

  “我仅知道这一点:它存在,即使它消失了。我在一间房,陷入扶手椅,但思想是自由的。自由,但不孤独。草莓冰激凌融化在柏油路面上。要是我能打开我的心多好。”

  扎加耶夫斯基好似一位亲近的长者,将自己的智慧与思考温柔俏皮地传递给你。他将抽象神秘与具象细碎交织于一体,将康德与房租交织于一体,将父亲的绿色风衣与隐藏在岁月里的毁灭性事件交织于一体,将经济舱与诗的诞生交织于一体……波兰的当代诗人风格各成一派,辛波斯卡机智的浪漫,米沃什绝望的升华,他们用各异的文气记录时下的感悟。“无形之手”恰似万物之包容,命运之智慧,不禁让人想起里尔克《秋》中“手”的隐喻:“我们都在落。这只手也在落。请看另一只手:它在一切手中间。但有一个人,用他的双手,无限温存地捧住了这种降落。”

  推荐阅读音乐:柴科夫斯基《四季》

   (音乐爱好者》2024年6期 期刊架位号 [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