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中国仍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2023/04/03)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8601]   
  中国仍须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文/马晓白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面临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等方方面面,事关每一个市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决定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下降。企业开办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4个工作日以内。“证照分离”“照后减证”让企业早开业、早经营。企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审批流程不断优化,各地工程建设审批时间普遍由改革前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20个工作日以内,仅此一项就能够为企业每年节省资金成本3000亿元以上。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大力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政策; 

  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数量连创新高,截至目前,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7亿户,较2012年的5500万户翻了三倍多。亿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了中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大关、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 

  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与国际规则标准对接日益深入,中国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2020年以来,世界银行两次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专题报告,向世界推介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 

  无疑,优化营商环境意义重大。首先,优化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视角下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要求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简政放权出发,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合理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企业的边界,进而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包括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实现了对政府权力的有效规范和制约。“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持续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充分弥补市场不足,三管齐下、综合施策,既放出了活力,又管出了公平、服出了质量。 

  其次,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举措。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培育和壮大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为市场主体厚植土壤。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恢复调整的关键期,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对复苏带来持续挑战。优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坚持从痛点难点堵点出发,着力为市场主体松绑放权、减负赋能。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复苏才能有底气。以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以法治化锚定长远预期,以市场化释放干事创业活力,市场主体才有蓬勃发展的动力。 

  最后,优化营商环境是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路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点出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营商环境就是吸引力、竞争力。哪个国家能够吸引最前沿的生产力,哪个国家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哪个国家能够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哪个国家就能成为吸引全世界投资兴业的热土。 

  当前,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已从最初的便利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部分深层次问题仍需竭力解决: 

  各地基础条件、发展状况不平衡,营商环境的改革成效在区域之间有落差。一些地方政府主观上非常努力,工作中也有不少亮点,但基础条件差、财力不充裕、能力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改革成效。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账款拖欠、乱收费等现象有所反弹;一些地区招商引资政策、奖补政策等难兑现,造成政务失信; 

  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有更高的诉求和期盼,攻坚突破仍需加大力度。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对民营企业发展构成较强约束。市场主体对公平竞争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实践中不公平竞争、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行政垄断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市场主体对政策稳定性有更高期待。一些政策不连续、变动大,加上突击式、运动式的政策实施,市场主体认为冲击较大,对政策稳定性有较高期待。 

  中国的营商环境建设远没有到可以停步歇脚的时候,再深化的关键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核心是恪守契约精神、维护公平竞争、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市场信心。新征程新起点,优良的营商环境必将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唯有修炼好营商环境的“内功”,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才能够继续进而有为,行稳致远。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新闻周刊》2023/08 期刊架位号[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