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再见
卜璐
一年前,号称大陆新武侠第一刊的《今古传奇·武侠版》宣布停刊,意味着国内最后一本专门刊登武侠小说的杂志消失,此前被公认为“国内传统武侠一面旗帜”的中国香港的《武侠故事》也于2019年停刊,至此,以原创武侠小说为代表的纸媒江湖宣告落幕。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一套被夹在课本后、藏在桌斗里偷偷翻看的课外书,我的高一那会刚好是《今古传奇》的武侠版和奇幻版发行的鼎盛时期。在很多个傍晚,晚自习前,有几个校外回家吃晚饭的同学回到班里,神情有一种克制的自若,不言语,只迅速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起书本投入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到这时候,大家就能心领神会:书里一定卷着一本崭新的泛着油墨香的32开小刊。很快,那几本小册子就能在两三天内在班里完成一次轮流传阅,卷了边缺了页的册子见证了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之间心照不宣的“共谋”。
传阅《今古传奇》是同学之间的社交方式,它为我们这群苏北模式下的少年的课间提供了一类谈资的来源,现在想来这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有趣的亚文化现象。买书的人、购买的类别、传阅的顺序……自成一套小江湖的秩序。 买书的通常是那几个,有的人固定买“武侠版“,有人则更青睐”奇幻版“,二者各有拥趸,但并非泾渭分明,尤其对于两千年初,文化生活相对单一贫瘠的高中生,对于这类奇崛又清新的通俗文学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几乎是来者不拒。
传阅的顺序一般是根据与书主人的亲疏远近来定的,也有眼疾手快者,在发现新刊后第一时间踅到书主身边,单刀直入式抢先预订,通常书主或因沉浸在故事中,或因不好意思也就点点头答应了。也有实在与书主不熟抑或有过龃龉不快的,就等到传阅一圈后,装作不知,“自然而然“地从前后同桌手边接过,看完后再递予下一个位,在快速化的流通过程中使出一招”浑水摸鱼“,主打一个攻其不备。实际上买的人并非没有瞥见,看的人也并非不知道被瞥见,彼此之间并无再多一句话,看过也就看过了。
刊物最终有没有回到主人身边就不得而知了,大部分在传阅中不翼而飞,有被老师收走的,有翻散了扔进垃圾桶的,有因为考试耽搁流通略慢与新一期撞上不了了之的。在当时,书刊价值单一而纯粹,阅读的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一次传阅后使命也就达成,至于收藏或者物归原主,谁都没想那么多。
那几年班里传阅的还有《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但这些都带有作文素材的性质,功能性更强,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课外书”,甚至可以大张旗鼓拿到桌面上看,《今古传奇》那种文本故事本身带来的愉悦感与私下传阅肾上腺素带来的刺激感交织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
时隔二十年回顾这段往事,我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解:《今古传奇·武侠版》某种程度上消弭了当时“男看金庸女看琼瑶”的刻板印象,十五六岁的少年在性别意识刚刚萌芽而尚未成熟的阶段,带着未被社会规训的对大众流行作品野生的好奇心和天然的感受力。这是通俗文学在被细分成“男频”“女频”、“起点”“晋江”的前现代阶段令人感到珍贵的恣意生长。高一过后,文理分班,我们于是被划分为“男生学理女生学文”的阵营,走向了被规定的社会法则。
【目录】
卷首语
江湖再见/卜璐
专稿
江南少年——金庸传奇/ 钟晓毅、费勇
就此别过/毛尖
武侠宗师离开后,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李言
文笔
穆旦:一个中国诗人的命运/许廷华
品味《群贤毕集——周和生藏画随笔》/洪怀义
日常生活里的赏心茶事——读《不如吃茶看花》/胡忠伟
舌尖上的春天/商长江
新书架
爱读
馆缘
爱读书人的“魔法城堡”/周水欣
经典
文学是人学/金庸
影像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胡金铨/无理之人
荐书
温故·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