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社恐”真的是一种病?(2023/02/18)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6304]  

   

  黎淑贞 

  如今,不少年轻人都爱将“社恐”一词挂在嘴边,觉得自己在社交的时候会紧张、尴尬甚至恐惧。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还真有一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的焦虑障碍,被称为“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 

  孩子因“社恐”而不愿上学 

  2年多前,高中生杨丽(化名)向父母提出了不去上学的请求。那段时间,她每天进校门前就会开始紧张,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但父母不以为意,觉得这是孩子不想上学而编造的理由。 

  后来情况愈演愈烈,杨丽虽然勉强去了学校,但她整天趴在课桌上装睡,以尽量避免与其他同学交流甚至对视。最难的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她常常会脸红、手抖、出汗,有一次甚至直接跑出课堂,把自己关在厕所里不愿意回教室,老师只好联系家长。 

  母亲送杨丽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孩子身体并没有问题,但心理上出现了社交焦虑障碍。杨丽很担心别人注意自己,不敢与人对视,总觉得别人在笑话自己,并因此无地自容,还伴有手抖、恶心等症状,严重时会有昏厥的情况。 

  休学在家治疗一年多后,杨丽没有再回学校,而是去杭州参加了一个设计方面的培训班。杨丽前一个学期还挺好的,今年暑假结束后再去上课,班上多了十来个新同学,她又开始紧张不安,在课堂上出现了头晕、恶心等症状,没法静下心来学习,只想躲回家里。 

  “不少心理问题都有回避社交的症状,而社交恐惧症和恐高症一样,是恐惧症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难以控制。”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刘建荣介绍,社交恐惧症多在17 ~ 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和杨丽的情况一样,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诱因而突然起病,主要症状是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回避社交,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社会隔离。 

  性格内向的人更易“社恐” 

  与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人相比,内向的人常被觉得有些离群,因而更容易被贴上“社恐”的标签。 

  “所谓内向、外向,在心理学上都是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刘建荣介绍,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但相较来说,内向的人比较压抑,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 

  虽然说内向的人可能不太擅长社交,但并不能直接与社交恐惧症画上等号。“应该这样说,开朗的人,患上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较低,而胆小、羞怯、被动的人,患上社交恐惧症的概率则比较高。”刘建荣介绍,与其他恐惧症类似,社交恐惧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它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既与遗传有一定关联,又与一些人的后天成长环境有关。 

  从临床表现来看,部分患者的社交恐惧症发病只限于在公共场合进食、讲话或遇到异性等情景,而在一部分人身上,恐惧的范围可能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场景。而且一部分患者可能会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精依赖。 

  刘建荣说:“之前有一名患者因为酒精成瘾来求助,经过多次心理咨询,才发现他有社交恐惧症的情况,他一直觉得用酒精可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便以此进行自我治疗,但没想到造成了酒精依赖,如果不喝上一杯就没法出门。” 

  如何判断是否“社恐”? 

  事实上,大多数正常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而是否界定为心理问题,主要看这种社交恐惧发生的合理性、频率,以及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读书与工作等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了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的确诊有多个方面的考量,包括持续的时间,如果出现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的话,要尽早求医。另外,也要排除躯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还要通过一些心理咨询,排除广泛性焦虑障碍、疑病症、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刘建荣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明知恐惧是过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无法控制。 

  已经确诊为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不必过于紧张,对症状也不要过于在意,但要及时求医,经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控制症状。 

  “如果可以接受半年到一年的长期心理咨询,那么也许可以在治疗过程中,慢慢分析其社交恐惧症的成因:是否有从小生长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否受到特定情况的刺激等。”刘建荣表示,临床上,类似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能坚持长期治疗的并不多,大部分人的症状都不太严重,所以大多在确诊后自己寻求克服的方法。而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比起强制其社交或者嘲笑其症状,能够给予支持和尊重是最好的,这也有利于患者更快地克服焦虑和恐惧。 

  此外,治疗社交恐惧症也可采用系统脱敏治疗等行为疗法,包括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刘建荣介绍,起初可以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然后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诱发社交恐惧相关情境,并从引起最弱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患者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以做到让患者适应,并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 

  如何克服“社恐”? 

  对总觉得自己“社恐”的吴洁(化名)来说,她不喜欢交际的原因,并不是排斥与人交往,而是反感社交带来的各种衍生问题。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内向、胆怯,吴洁在一些事情上没处理好,晚上就会翻来覆去地想,并懊悔自己没有更勇敢一些,因此也更抗拒出门社交。 

  前几天吴洁去烫头发,她觉得店员没给自己选对卷度,但经过对方的说服,她一时接受了自己的发型,但回到家里对着镜子,她又觉得自己烫发失败了,一晚上都很懊恼,觉得自己怎么不据理力争。后来还是朋友出面帮她与店员沟通,对方愿意重新帮吴洁免费烫一次,吴洁才将此事放下。 

  每当要去陌生的环境或者要见陌生的人,哪怕是因为工作需要,前一晚,吴洁都会在脑海里反复演练第二天的场景,尽可能地为一切能想到的状况安排一个对策,让自己鼓足勇气。 

  “挫败发生后,比起不断地自我攻击并因此恐惧社交,更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找到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客观地找外界的原因,在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且寻求他人的支持。”刘建荣说,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疲累是非常正常的,但隔绝自己甚至不与人交际是不对的。还是要学会慢慢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得到滋养和成长。 

  对于担心孩子过于内向的家长,刘建荣建议不要采取强迫的做法。“性格是可以训练的,尤其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可以从小引导参加集体活动,要能够吃点苦,体验艰苦环境下的生活。”刘建荣说,对内向的孩子,不能采取强迫的做法,以免带给孩子更多压力,让孩子更厌恶社交,而是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参加音乐、书法、跆拳道等方面的培训班、俱乐部,多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从心理上给予支持。 

  (《健康生活》2022/12 期刊架位号[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