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馆报馆刊 > 阅微
第七十七期——经典阅读 永不过时
发布时间:2024-11-11
经典阅读 永不过时
范蓉蓉
  在中国文学名著中,“西游记”可谓是超级IP屡屡被改编,衍生出众多其他作品:从原著解读到二次创作《太白金星有点烦》,从电视剧《西游记》到电影《大话西游》,从动画片《大闹天宫》到游戏《黑神话:悟空》。作为在社会大众视野中反复出现的经典著作,却依旧能引发新的热潮。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在其创作上用心,还在于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精彩呈现。而对于读者而言,这更诉诸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经典阅读,永不过时。
  何为经典?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读者,其评价的维度是不尽相同的,对优秀之作的定义也总处在变化之中。作为必学经典的《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乡野俚语”;四大名著问世之时被视为“不入流”,近现代却成为传世经典。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背景下,我们要选取契合当下历史文化背景的经典著作,深刻体会“变”的题中应有之义,汲取利于成长的精神养料。毛姆曾说过,“你才是对你手中所读书籍价值的最终评判者。”在阅读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如《神曲》之于老舍,《约翰·克利斯朵夫》之于傅雷。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权具有自己的阅读偏好,但在“个性”理解的同时,也要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阅读。而经典著作常常是蕴藏着富矿的宝山,能否从中找出富有价值理念的启迪,正是我们所要把握的“不变”之处。
  马克·吐温曾说:“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在“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导向下,阅读的需求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经典“遇冷”的尴尬处境愈发明显。在应试场景下,“半小时速通四大名著”备受家长学生青睐;在工作中,“高情商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打工人的必备宝典;在生活中,“健康长寿一点通”在老年人群体中口口相传。漫步书店,“鸡汤”文书、考级书、养生书的书柜前人头攒动,而真正的名著全集却少人问津。其实,这样的做法往往本末倒置,正是因为我们时间有限,反而要把宝贵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去品味经典著作蕴含的智慧与厚重,而非在速食、煽情的“信息快餐”中沉溺。经典阅读,从来没有捷径。
  进入网络时代,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爱不释手的相互借阅,到现在随时点开的电子图书,再到涵盖漫画、广播剧、电视剧、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新的媒介技术将文学经典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推送到我们面前。但碎片化的解读也会不可避免地使经典被肢解“零售”,被简化为戏剧性故事,而原本流淌于文字之间的意境也荡然无存。在全媒体时代,纯粹意义上的“读”永远不可能被替代。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快速的、轻松的,它必然伴随着反复咀嚼字字句句的痛苦,然后才能从细枝末节中发现作者的深意,在重塑自我认知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人生体验。
  如果说阅读是一场自己与作者之间的旅行,那经典阅读更像是一场属于自己的登山,它不是娱乐与休闲,而是一种攀爬与审视。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有的人战战兢兢,半途而废,有的人一鼓作气,直冲云霄。期望你我都能成为有卓越追求的“攀登者”,从勤奋苦读里品出经典里的奇绝险峻、天地苍茫。

   
  【目录】 
  卷首语
  经典阅读 永不过时/范蓉蓉
  专稿
  重读《平凡的世界》:一部奋斗者的心灵史/梁鸿
  为什么读经典——兼谈我的文学批评观/贺仲明
  当下我们如何重读中国传统经典/汪涌豪
  曹雪芹的“合欢花”情结/周岭
  文笔
  关注代际关系,直面女性精神世界/修白
  万家忧乐到笔端/刘茁松
  读契诃夫《樱桃园》:你的心中是否也藏了一座“樱桃园”?/王亦淇
  读书岂能解“浮躁 ”/张茗溪
  爱读
  馆缘
  每一次遇见都是新感觉——我的图书馆情怀/王继军
  新书架
  赏读
  黄昏/季羡林
  荐书
  百看不厌《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