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经典同行
王余光
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
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经典常谈•序》)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
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读经有什么用》)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王余光(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目录
卷首语
阅读,与经典同行/王余光
访问
佛教文化与人的生活(下)/李海燕
专稿
诗经现场(选)/流沙河
与《诗经》的多重相遇/朱晓剑
昨夜星辰昨夜风/桑小旺
读懂《诗经》/八嗡嗡
文笔
我的父亲李昌炽(下)/李维真
庄生晓梦迷蝴蝶/徐晓溧
《书窗内外》文人情怀与人文精神/王永春
文人说鬼 鬼趣横生/周燕妮
赏读
《诗经》谈片/顾随
起兴/顾颉刚
召南·行露/俞平伯
服饰的历史特色/金性尧
馆讯
“那书与我”征文启事
关于举办2015年馆员书评征集活动第三季的通知
荐书
温故·二〇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