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雪志
赵 蘅
1932年初春,天津显然来了寒流,一个少年写下一首五言诗《雪》。诗分九段,二十七句,工工整整。
这少年正是舅舅杨宪益,那年他十七岁。豆蔻年华的志向既豪迈又悠远,且看那诗中一些激昂无畏的句子是如何了得:
“妙语本天成,应共天地死。”“又若战士刚,百战了无畏。去恶务尽除,素衷何用慰。碎骨未足忧,岂惧汤鼎沸。”还有:“又若士先觉,为众作先驱。”
这该是怎样的壮志胸怀啊,这个冬天不愿戴帽围围脖的富家少年,这个因“九一八”国难心痛不已的爱国少年,从此读书做人都以他的志向为动力了。
他奉行开卷有益,大量涉猎中外课外读物。据他的自传回溯,其书目有古代笔记小说,有明清通俗传奇及长篇小说,英文原版有《海底两万里》《金银岛》《三个火枪手》《铁面人》等,其中有的还重读数遍。一批振聋发聩的名字:雪莱、拜伦、济慈、华兹华斯、格雷及罗斯金、哥尔斯密、艾迪生、斯威夫特等的原著,在完成学堂功课之余,源源不断地满足了他渴望了解世界的求知欲。
半个世纪后舅舅写道:“我发现,要开列一份当时我阅读过的作品的书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舅舅的带动下,全家上上下下投入从言语到行动的抗日热情当中。一张民国地图上的东北被他涂成黑色,他对妹妹们下达不许“时时于假日看电影吃西餐喝洋酒”的命令。自己改穿布鞋长衫练军操并学习绑腿。“抵制日货,不用牙膏,用牙粉。那时的牙膏是日本的,中国还没有。我们家向十九路军捐了钱,有十几块吧,是银元。”外婆最响应儿子的号召,每日里要大声念报,讲抗战的好消息给丫环仆人们听,还带领家眷为前方义勇军将士缝制军衣……
诗作《雪》中,小诗人写到第七段回到对雪的抒怀:“积雪满空庭,皎皎质何洁?安得雪为人,安得人似雪?安得雪长存,终古光不灭?”十七岁的他立下宏愿:“愿得身化雪,为世掩阴霾。奇思不可践,夙愿自空怀。起视人间世,极目满尘埃。”
赵蘅,画家、作家,杨宪益先生的外甥女,作品有《拾回的欧洲画页》、《下一班火车几点开》、《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等。
目录
卷首语
十七岁的雪志/赵蘅
访问
佛教文化与人的生活(上)/李海燕
专稿
童年的游戏/杨苡
了解杨宪益/邵燕祥
去日苦多最离骚/虞非子
漫忆杨宪益先生/李辉
文笔
不系舟/子午源
我的父亲李昌炽(上)/李维真
自由与不自由/钱诗莹
《老猫的书房》读后/张舒扬
赏读
此情可待成追忆/杨宪益
灯节的灯/沈从文
窗外的春光/庐隐
荐书
好书榜·二〇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