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六朝文脉赓续、千年历史凝聚,可谓是一砖一瓦皆有人文记忆。2025年3月29日上午10:00,本期的“跟图书馆员 读‘红色之城’”由“阅美”志愿者、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党员教师方梅娟主讲,与读者们走进中华门的前世今生。

方老师介绍说,作为南京的历史地标之一,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名聚宝门,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公元943年),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正门。中华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堡垒式瓮城,被誉为“天下第一瓮城”。它由一座主城门、三道瓮城和二十七个藏兵洞组成,可屯兵三千余人,是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杰出代表。

随后,方老师从纵向的历史发展开始讲述,中华门最初作为南唐金陵府城的南大门,始建于公元943年,是南京城南的重要门户。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攻占集庆路(今南京)后,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开始大规模修建南京明城墙。中华门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历时21年完成,成为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城门之一。

中华门为什么又叫聚宝门呢?方老师说,因为它正对着城南的聚宝山(今雨花台),故得名“聚宝门”。民间传说,修建过程中屡建屡塌,朱元璋借用了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聚宝盆,才得以顺利建成。1931年,聚宝门正式改名为“中华门”,寓意振兴中华。所以,中华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爱国魂”。

其次,中华门由四道城门贯通,形成了三座内瓮城,每道城门都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这种设计使得一旦有敌兵攻入,城门内的“千斤闸”会迅速降落,切断他们的退路。中华门的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侧有登城马道,可以骑马直达城头。瓮城内设二十七个藏兵洞,平时用来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可供士兵埋伏。这些藏兵洞可以藏兵数千、囤积粮秣万担。此外,中华门的建筑材料使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作为黏合剂,极为坚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魂”。
1988年,中华门作为南京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以南京城墙为首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最后,方老师总结说,中华门的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军事智慧,也承载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还设置了图书捐赠的环节,金陵图书馆以“爱心捐赠书屋”的形式倡导“绿色阅读,好书共享”的文化理念。小读者们积极响应,自愿捐赠图书,让好书在漂流中再次发挥生命光彩,营造了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文:甘旭扬 编:甘旭扬 审:周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