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金陵图书馆联合全市13家区馆,围绕“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这一主题,结合全市公共图书馆“阅美·书馨”季,精心策划了10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活动以五大板块为总体框架,从百余场活动中提炼特色,形成主题分明的系列活动,便于市民读者知晓并选择参与。从“您的‘春日快件’已送达”“我将宇宙随身携带”“大地是一本打开的书”“在书里爱与歌”到“书苗·春天·葳蕤”,5大主题篇章用新姿态引领全民阅读潮流,持之以恒营造文都南京的书香氛围。
一、特色亮点
1.跨界合作品牌化
金图广泛拓展合作伙伴,积极开展与学校、企业单位等多元平台的多种合作,在往年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活动体系。“益书来”南京市民图书交换中心,是金图携手需配书院、“书海工程”、南京天配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于2024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推出的新型换书服务项目。读者只需利用“益书来”小程序扫描旧书ISBN码,获得相应价值的书币,书币可兑换中心内富多样的新书资源。“金书藏家”图书交换数字平台,提供线上选书兑换、邮寄到家服务;金陵图书馆与句容图书馆携手,将地铁这一现代交通工具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共同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宁句地铁书香专列”,让乘客在匆匆的旅途中也能感受到书香的熏陶;金陵·浦江学堂合珏班是由金陵图书馆与浦江学堂合作共建,浦江学堂落地南京的首个班级,也是全国的第一百个班级。通过与优秀社会力量的合作,金陵图书馆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2.文学之都主题化
今年是南京成功申报“世界文学之都”五周年,近年来金图持续围绕“文学之都”这一主题,通过举办丰富多元的阅读活动,向南京市民宣传“文都南京”的概念,持续擦亮文学之都名片。今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在书里爱与歌”作为以文学阅读为主题的篇章,立足经典作品,向读者推介品质阅读。讲座方面,金陵图书馆联合大无书画院,邀请到了主攻历史人文地理、“南京实录”自媒体账号独立运营者王亚鹏先生带来《地名中的“世界文学之都”》主题沙龙讲座,通过地名这一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内涵与文学魅力;在展览方面,鼓楼区图书馆推出“笔墨春秋——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作品展”展览活动,按照文学题材分类串联起王蒙文学创作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王蒙70年创作生涯的作品全貌,以及他创作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家国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此外,栖霞区图书馆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特别举办第八届“读创栖霞”读书节系列活动,邀请叶兆言、吴俊等著名作家、知名学者走进栖霞,或分享或讲学,与读者畅谈交流。
二、经验做法
1.扎根本土,深入宣传地方特色文旅资源
图书馆积极响应文旅融合的工作方针,依托城市文化和本土特色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将传统的以馆舍为阵地的阅读推广活动,依托城市文化和景区公园特色,不断拓展馆外服务网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交流平台。宣传周期间,“大地是一本打开的书”这一板块作为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篇章,将宣传江苏、南京本土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阅读资源为任务重点,立足本土,引领风尚阅读。4·23当天,南京文化讲座《漫谈门西文学》在金图多功能厅开讲,通过凤凰台、长干里、杏花村等南京老门西一带的文学地标,以及李白、杜甫、杜牧等大文豪与门西的渊源,带领读者领略古都文化的魅力。宣传周期间适逢大运河申遗十周年,金陵图书馆联合江苏开放大学等单位围绕“沿着运河读中国——水韵江苏·文化走读”这一主题,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开展了非遗设计与体验专场活动,让阅读与非遗深度融合,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宣传、普及与建设。
2.立足公益,贯彻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
本次宣传周的主题呼吁建设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多年来金陵图书馆始终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各类阅读群体,对于一老一小、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阅读服务,满足分众需求,让阅美至善的理念传播。金图讲坛“康养文化”系列,是金陵图书馆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携手合作的健康科普公益讲座,通过进社区的方式为广大市民带去科学养生知识。文化惠民方面,在传统的免押金办证活动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微信电子证也在今年上线,读者仅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实现借阅,免去忘带读者证的烦恼,将读者的现实需求放在了更高的位置。“益书来”南京市民图书交换中心以“换来人人好书新”为标语,将南京市民纳入图书馆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实现了图书的绿色循环利用,也是把贯彻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建设理念落到实处的有力体现。此外,金图还联合各区公共图书馆共同带动全市102家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有序推进,围绕“童阅金陵”主题,立足各区各馆服务特色与活动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这一切口,展现了金图多样化的功能,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更好地适应了人们多元化的阅读习惯。今后金图也将持续通过互联共建,跨界合作,线上线下全覆盖等多种方式,提供多场次、高质量的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卜璐 编/仇之聪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