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守护北京雨燕,共筑生态未来(2024/10/6)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8834]文|《小康》杂志记者 袁帅

每年4月到7月,在现代化的首都北京,有一种小巧的小鸟身影轻盈地穿梭于古老的建筑之间,这就是北京雨燕。作为这座城市的独特符号,北京雨燕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意义,每年都会飞经亚洲和非洲37个国家迁徙而归,使得它们成为北京,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过去十多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绿会)观鸟会组织专家、志愿者,通过公民科学的途径,研究了北京雨燕的生活规律和每年的迁徙轨迹。2014年绿会观鸟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雨燕当时仅有3000只左右。尽管北京雨燕恢复和建造家园的道路充满挑战,但绿会从未放弃。他们深知,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应对气候紧急情况的关键。

  全球生态系统一张网

  1870年,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首次在北京采集到北京雨燕的标本,发现和欧洲的雨燕有些差异,从此世界上有了以“北京”命名的鸟类物种。北京雨燕的四趾都朝前,使它们没有办法在平地上站立,也无法抓住树枝,无法弹跳起飞,一旦落地再起飞就很艰难。由此,它们只能依附于岩壁、洞穴边缘滑翔起飞,不会像常见的喜鹊、麻雀一样,停留在树枝或电线上。这样的特点让雨燕貌似很难在城市里生存,然而北京有紫禁城、钟鼓楼等众多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檐下的梁檩交错形成了一个个的人造洞穴,这成为北京雨燕最好的家。

  北京雨燕在北京的数量曾经一度减少,有调查数据显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北京雨燕仅几千只左右。对此,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直言:“北京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都在面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消失。因为城楼、古塔等传统建筑的减少,北京雨燕很难找到筑巢栖息地。我们在北京雨燕身上安装了传感器,想知道它们要去哪里。经过几年的追踪,我们发现这些鸟飞到欧洲,然后一路南下到南非,第二年再飞回北京。每年它们都要千里迢迢回到北京。但由于传统建筑的减少,北京雨燕失去了在北京的家园和栖息地,导致它们数量大幅下降。”

  据介绍,北京雨燕每年的迁徙路线总长度达3万公里,飞经亚洲和非洲37个国家。每年7月中旬,雨燕会带着它们的幼崽们离开北京南飞过冬。经过111天左右的时间,飞行长达1.5万公里左右,最终在11月初到达海拔约1000米的南非高原。在途中北京雨燕为了补给食物和等待更好的飞行气候会有3个短暂的栖息地,分别为刚果盆地、红海西南岸和里海南岸。在南非高原度过100天左右的冬季生活后,次年2月中旬离开南非日夜不停歇地飞,在4月下旬回到北京。

  对此,比利时驻华大使安博宁(Bruno Angelet)也有相关研究。他表示,基因学研究揭示,北京雨燕和欧洲雨燕原来是一家,都是非洲的雨燕。它们中身体强壮的进一步迁徙到北京,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今,它们每年都仍然大约同时迁徙到非洲刚果盆地,欢聚一堂,共度一段美好时光,然后在非洲大陆各奔东西海岸。

  南非作为北京雨燕的越冬国,也是这个“生态一带一路”链条上的重要栖息地。周晋峰指出,盗采、盗挖行为对南非肉锥植物种群及其赖以生存的其他生命所造成的灭顶之灾,必然恶化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不仅威胁到当地其他物种的生存,也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的、深远的影响。他分析称,肉锥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常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通过其多肉的叶片来储存水分,这有助于保持水分循环和水资源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肉锥的根系能够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和水流冲刷,减缓水分流失和土壤沙化的速度。此外,肉锥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在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会通过啃食肉锥的叶子和茎部来获取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还有些鸟类和蛇、蜥蜴等爬行动物也会在肉锥等多肉植物周围筑巢或栖息,它们在肉锥植物的缝隙中隐藏,避免天敌的袭击。所以,肉锥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北京雨燕擅长捕食害虫,可一天抓7000多只害虫,在整个育雏期内,一只雨燕可以捕获不少于25万只虫子。周晋峰分析称:“雨燕在北京数量减少,意味着它们在非洲的数量减少,它们捕食昆虫的数量也会减少,而这则可能会导致一些蚊虫传播疾病或疫情的增加。没有这些鸟类,欧洲和非洲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破坏。我们在同一条船上,船只破洞,无论你站在何处,船都会沉下去。这就是生态保护的互联互通。”目前,经过安博宁的不断努力,相关七国科学家正在准备开启新一轮科学研究。

  “我家燕子好自然”

  为了更好地保护燕群,周晋峰在绿会观鸟工作委员会筹备年会工作时提出,绿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将启动“我家燕子好自然”的恢复计划,此恢复计划的突出做法是以公民科学家参与为核心,分三步展开。

  首先,科学调查燕子种群的数量。在北京周边可辐射的范围内,调查雨燕和家燕筑巢数量,调查的范围区块化,比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或是北大校园内,燕子窝境况通过拍摄记录下来,建立数据库,录入燕子的底数、拍摄者信息、拍摄时间等,通过检索数据库,就可以了解北京有多少只燕子,尽管不一定能全部覆盖,但尽可能多地覆盖,包括拍摄者所居住的胡同或社区,逐一登记下来。由此也生成了登记区域的基数,持续监测拍摄,就可由此判断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的情况。调查范围除整个北京之外,还可以更大范围开展,比如河南省安阳市想调查燕子数量变化情况,那么安阳团队在当地开展调查后,录入何人何时何地提供的燕子数量、种类、燕子窝数量等筑巢数据,绿会已安排专人建数据库。

  其次,倡导公民科学家行动,协助雨燕、家燕的恢复,比如通过在恰当的位置安置燕子砖、人工燕子巢等。安置后,首先要记录安置数量,安置时间、安置地点、安置人等信息。当然对环境友好型的燕子砖、人工燕子巢的物料研究还在进行中。

  最后,研究燕子的保护,包括不要使用粘虫贴,将虫子留给燕子吃,不打或少打农药。要研究燕子的生活习性和需求,研究保护的措施,让它们发展起来。区别于防护,自然保护将是这一计划的行动脉络。

  为期5年的“我家燕子好自然”计划包括两个子计划,一是雨燕恢复计划,二是家燕恢复计划。周晋峰告诉《小康》记者:“通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和细化,参与到‘我家燕子好自然’的公民科学家的人数、燕子数、燕子窝数将会与日俱增,绿会将集合人民的力量,做一个非常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龙头,家燕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国的迁徙时间在一个很大的范围之内,是生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的保护是意义重大的。北京雨燕就不用说了,它在欧洲,在非洲都有重大意义。”据周晋峰介绍,“我家燕子好自然”里的“好”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好”是喜欢自然,不要打扰它,多给它恢复一些它的自然;第二个“好”是“我家燕子”对自然有好处,支持自然的生态系统。

    (小康2024年6期 [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