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人生归处:有群年轻摆渡人(2024/12/25)
发布时间:
  死亡,一直以来是大众相对避讳的话题,但越回避,就会产生越多恐惧和禁忌。值得欣慰的是,这代年轻人开始放招了,“后浪”们正在一点点颠覆“重生轻死”传统。
  00后入殓师通过短视频展示殡葬业内幕,用谐趣的方式让沉重的死亡变得轻盈;家具设计师高古奇挑战一成不变的殡葬行业,自创带温度的丧葬品牌;上海的死亡咖啡馆则用酸甜苦辣四味咖啡交换人生故事,给丧亲者提供专属“树洞”。
  伴随疫情的突袭、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生死教育也越来越普及。截至2024年9月,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设立了死亡教育课程,部分中小学也有了生命关怀课程。不知生,焉知死。只有重视生命的终点,方能活得坦然从容。
  00后入殓师汤木制作并发布视频聊殡葬业
  00后入殓师,天堂与人间的摆渡人
  “有人负责生,就必须有人负责死。”
  视频中,留着齐肩短发、长相甜美的00后姑娘汤木,面无表情地唠着关于死亡的“家常”。她之所以面无表情,是职业使然,是当初为了保证自己在葬礼上不会发笑练习出来的。
  她聊到自己多次被逝者家属感激得当场下跪,也曾在灵堂被孝子搭讪加微信。她想让大家知道葬礼不单只有一成不变的忧伤,还有不少颠覆常规的认知。有网友留言:“看了你的视频,我不再那么害怕死亡了。”“怀着猎奇的心理点开视频,最后却被你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
  汤木本名王男,东北人。上高二那年,她听闻一名学长因高考发挥失常,录取时被调剂到殡葬专业,才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职业,认为“这个工作免了和人打交道的烦恼”,还挺适合不善交际的自己。等到高考填志愿时,她不顾父母极力反对,坚持报了殡葬专业。
  2018年,汤木到长沙民政学院防腐整容专业就读。上遗体整形课时,一张张因意外而致使容颜毁损的逝者图片,让学生不约而同地“啊”出声来,很多人吓得捂住了眼睛。汤木在害怕的同时,意识到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只是死法不同。她想象自己就是一名美容师,屏蔽一切杂念,一心打造令人满意的妆容。
  殡葬专业的好处是百分百包就业。汤木一毕业便顺利入职,尽管收入没传闻中那么高,但胜在稳定。只是上班时间不太固定,忙起来,就算休假也会被喊回去。这份工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攒钱。因为公司通常设在城郊偏僻处,外卖几乎不到,出租车不爱来,想花钱都没处花。
  汤木入职的公司人手短缺,她不但要负责化妆,还要兼职葬礼司仪、助手,少不了与逝者家属打交道。一年下来,她参加了30多场葬礼。葬礼上家属表现各有不同,通常久病老人的葬礼,家属比较淡然,死亡对逝者和亲人是解脱的开始。逝者越年轻,家属越沉重。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葬礼办了几个小时,父母全程都在哭。
  一次,一个老奶奶在殡仪馆门前探头,看到汤木和同事,讨好地问“百年”后可否自己给自己办葬礼。原来老人被子女赶出家门,老无所依的她怕被草草入殓。汤木顿时很难过,奶奶担心的何止是葬礼,更怕孤独离世吧。
  汤木越来越意识到,死亡,对逝者可能是一瞬间的事,对生者却是缅怀或遗忘的开始。从中,她仿佛找到了这份工作更多的意义。然而,殡葬业与大众认知之间还存在不少隔阂。为了打破这堵墙,让大家对这个不可或缺的职业有所了解,她开始以“00后入殓师”的身份制作发布短视频。
  2023年7月发布第一个视频,三个多月后,汤木的账号“粉丝”迅速超过30万,其中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从评论区的发言看,“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变得“轻盈”。
  创立丧葬品牌,让离世变得美好
  80后高古奇是独立家具品牌创始人。2019年,一生讲究的父亲去世,葬礼却在一通流水线操作中草草结束。
  先是曾经气宇轩昂的父亲被化妆成“老工程师”示人。接着千篇一律的葬礼仪式让人崩溃:两排花圈,大屏幕滚动着“×××永垂不朽”,亲人来宾围成一圈向遗体告别,未等悲伤的情绪消散,下家早已排成长队在门外等候。更难以接受的是,殡仪馆提供的高档实木骨灰盒,价格昂贵不说,还奇丑无比。
  高古奇(中)和团队创立了新的丧葬品牌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让死亡猝不及防,高古奇接连参加了数场葬礼,他愈加认为殡葬业从产品到服务均与真实需求严重脱节。这个行业急需变革,而他决定做那颗投入死水中的石子。
  2023年初,高古奇带着几个合作多年的同事,在北京创立了丧葬品牌“归丛”——“归”是回去、轮回,“丛”寓意给漂浮的灵魂安然栖息之所。他想做出富有美学的丧葬用品,设计一套殡葬仪式,既能贴合逝者生前的真实,又能给予生者更好的情感抚慰。
  得知高古奇创业做丧葬用品,导演陈可辛找他给父亲设计一款“不要太像骨灰盒”的骨灰盒。从一众设计图纸中,他相中了一个汉白玉的白色灵罐。紧张赶制后,命名为“栖云”的首件骨灰盒成品,被置于一堆黑白照片的中央,更像是一件点睛的艺术品。
  此后,高古奇陆续开发了灵罐、灵盒、灵龛、灵牌及纸扎品。其中一款“挽月”灵罐被用户留言致谢:“用上这个,我爸成了殡仪馆最靓的仔,所有人都围上来问从哪里买的。”他们设计的纯榫卯结构的实木灵龛,可以像花几一般摆在家中。
  市面上的纸扎品尽是钞票、房子、电脑、汽车等。高古奇和团队借用了莲花、祥云、仙鹤等富有吉祥意味的传统文化意象,请扎风筝的师傅制作出大气不失肃然的纸扎品。
  高古奇还请服装设计师何艳设计出女九层、男七层的寿衣,素白绢纱材质,一层层的绑带设计,圣洁亲肤又传递温度。
  现实中,越来越多人希望在葬礼上能有个性化服务。为此,高古奇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殡葬流程。他与殡葬公司合作,提供一条龙服务。为了方便客户远程挑选,他还用上了微信小程序,提供操办葬礼、祭拜先人和书写遗嘱等丧葬指南。
  进入殡葬行业后,业内人士提醒高古奇:“我们这个行业有太多潜规则,你搞不定。”暗示他做得再好,也是局外人。
  2022年,尽管我国殡葬服务市场规模已增长到3102亿元,但整个行业却相对封闭,在监管和审核方面不够公平透明。再加上,基于“死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大众对殡葬产品及服务少有议价的想法,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此外,那些材料做工粗糙的骨灰盒之所以能卖到天价,实际是包含了部分殡葬服务费。因为消费者只习惯为实际的殡葬产品付费,但对于殡葬服务付费会犹豫再三,故不得已为之。
  高古奇计划日后开一家品牌专卖店,人们可以像逛超市般多番比较,选定家人过世后所需的物品。“但短期内开不起来,担心会被赶走。”这个敢于为行业破局的大汉无奈承认。
  开死亡咖啡馆,让生者获得慰藉
  上海洛川东路上有一间小小的摆渡人咖啡馆,距离宝兴殡仪馆步行不过700多米。占地20平方米的小店仅提供酸甜苦辣四味咖啡,不对外销售,想喝,需用自己的人生故事交换。客人讲故事的过程中,店长会用心聆听。这是摆渡人殡葬公司首次尝试开设的咖啡馆门店,用于白事咨询与服务,被称为“死亡咖啡馆”。
  “死亡咖啡馆”的概念来自国外,2004年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提出,鼓励人们抱团畅谈死亡,多维度提升对死亡的认知。2011年,这个概念在伦敦一家咖啡馆首次落地,死亡咖啡馆至今已开到全球十几个国家。
  摆渡人咖啡馆已成为来访者的情绪“树洞”。
  负责人孙馆长听过太多生离死别,没想到会被一位濒死的王先生上了一课。30岁出头的王先生罹患癌症晚期,他主动找到团队,希望能自主策划葬礼。走到生命终点,他不想让别人来阐述自己的人生,想趁自己清醒时预先做好准备。

   (家庭》2024年20期 [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