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全新的团体接力赛实践效果初探讨(2024/12/15)
发布时间: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在南昌首次全面推行全新的混合团体赛比赛方式——团体接力赛。经过六天实践,各方对团体接力赛的态度不一,也产生了众多讨论:有支持,有反对;有肯定,也有不置可否。一个运动项目的任何比赛方式或赛制,都有利,也有弊,但无论怎么变,规则本身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规则的制定者一定要从项目本身的发展出发,使项目更加吸引人,更具竞争性,有更大的市场价值,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或许是世界羽联在南昌世青赛上尝试全新比赛方式的意义吧。
  对于新的比赛方式,本刊已经在上月杂志中规则板块详细介绍。本期杂志,在我们亲历了这届世青赛、听到和收到许多反馈之后,不妨对新的比赛方式的实践效果进行探讨。
  缩短时长 VS 拉长战况
  近几年,世界羽联一直谋求羽毛球计分制的变革,多次提出将21分制改为11分制,只是两次在会员代表大会投票都未能获得多数赞成票。新的110分团体接力赛由10场11分比赛组成,某程度上也属于世界羽联谋求推行11分的变通试行。
  推行11分制时,世界羽联给出的一大依据是现有21分制的比赛耗时长,不利于转播。而在南昌,团体赛耗时这一核心命题确实有极大的变化。为期六天的世青赛团体赛共进行了132场团体赛,所有团体赛的平均用时是59.9分钟,还不足一个小时。需要特别解释的是,这里的比赛用时是将一场团体赛里10场比赛的各自用时相加,并不包括每两场比赛之间的停顿耗时。
  这132场比赛里,用时最短的比赛是丹麦队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队,耗时28分钟;用时最长的比赛是印尼队和日本队的半决赛,耗时117分钟。对比起21分制的五场三胜每场三局两胜的团体赛,动辄打满六、七个小时,单从比赛耗时来看,新的团体接力赛确实非常“省时”。打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这样一场110分的团体接力赛放在传统的团体赛赛制里,充其量只是前三场比赛甚至是两场的比赛用时。
  不过,倘若我们把每两场中间所消耗的时间加上,数目就变得不大一样了。以上的用时数据是裁判员宣布“Play”开始,到宣布“Game”结束,但事实上每场比赛的前后耗时也非常长:从裁判员入场和运动员入场,到一场比赛结束后、刚结束比赛的运动员下场,新一场比赛的运动员入场、热身,这至少有两到三分钟时间。
  在比赛初期,我们特意对一场团体赛里的两场比赛间的间隔进行掐表计算:几乎所有间隔都在2分30秒以上,在半决赛、决赛等重要和转播场次,这个间隔甚至能到近4分钟。一场团体赛包括十场比赛,当2分30秒至4分钟这个间歇乘以10,则每场比赛的耗时都要在纯比赛时长上加上约30分钟,这对于一直致力于减少延误比赛时间的世界羽联来说,无疑是与初衷相悖的。非比赛时间占据了一场团体赛中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那种实力悬殊的比赛里,非比赛时间甚至会比实力悬殊的比赛时间还要长。
  对抗激烈的比赛同样有着更长的非比赛时间,以耗时最长的印尼队对日本队的团体半决赛为例,这场比赛从10月4日的16点35分开始第一步——技术官员入场,到最后比赛结束时是19点25分。换言之,这场净耗时117分钟的比赛,实则前后足足持续了170分钟。
  由于这是第一次实行这样的比赛方式,技术官员采用的是同一批裁判员、发球裁判员、司线员完成一整场团体赛。像印尼队和日本队的这种极端时长比赛,对技术官员的考验就非常大,这不仅考验技术官员的体力、专注度、声音能力,还包括非常现实的“肾功能”。当裁判员到100分之后的报分,一句话都几乎要说五秒钟。一场170分钟的比赛,这对技术官员来说或许是一辈子都难以遇到的。从这一点来说,新的比赛方式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技术官员的困难。
  期待爆冷 VS 悬念降低
  11分制普遍被认为比21分制有更大的偶然性,要求球员更快进入比赛节奏,开局就要加速。如果将11分制放在传统的五场三胜制团体赛中,或许强弱差距会缩小,爆冷的情况会更多。但当11分与接力赛融合之后,11分的偶然性和接力赛的延续性被焊接在一起,爆冷的难度反而更大。
  在五场三胜的逻辑下,团体赛里的每一场比赛互不影响,胜负只对团体赛本身造成大比分上的影响,其本质是五场单独比赛的较量。就每场比赛而言,尽管团体大比分起点不一样的,相应的心理也不同,但单纯从单场和单局比分起点上看,是公平的。无论上一场比赛我方是21比0大胜还是0比21惨败,第二场比赛登场都是从0比0重新开始。
  但在团体接力赛上,上一场的结束比分成为下一场比赛的起始分,世界羽联甚至给每场比赛加上了5分的保底分。这个逻辑下,团体赛真正成为了每场单独比赛均相互影响的接力拉锯战,几乎每个球员上场时所面对的起点均不一样。对于那些起点靠后的队伍,要想获胜则必须后面的球员有更强的能力。从11分的维度看,比赛增加了偶然性;但从接力的维度看,产生爆冷的成本增加了许多。
  再者,每场团体赛还有赛前的抽取出场顺序这个环节。抽取比赛顺序时,比赛双方已经提交出场名单,但名单尚不对对方公布,获得挑边胜方选择第1和第3场出场项目,负方选择第2和第4场出场项目,当中的概率和选择错综复杂,还涉及如何有效限制对方优势和发挥我方优势的博弈,赛场外的较量又增加了不少。
  综上,新的比赛方式到底是让比赛朝更公平还是更悬殊、朝更激烈还是更具偶然性的方向去?要素太多,恐怕连线性分析都不能定量判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新的比赛方式让落后方的压力更大,让落后方追分的难度加大。
  就比如未能在团体赛夺金的中国青年队,这支在亚青赛包揽五个单项和团体冠军的队伍在团体赛的巨大压力下未能全然释放,比分的落后在接力的每一棒队员身上都体现出巨大的心理压力。尽管每一名队员都未曾放弃,一路追赶,但最终还是惜败摘银。可见不同的模式和起点给人完全不同的比赛心理状况。
  纵观六天的132场比赛,真正能在后半程以一两个项目实现反超的比赛非常罕见,更多的是一路领先与苦苦追赶。每每到了中局双方分差拉开到15或20分、甚至是更多时,后面的比赛也几乎变成了“垃圾时间”,比赛对抗质量严重下降。
  新的尝试 VS 新的意义
  话说回来,这是一次很有价值和探索意义的尝试。团体接力赛曾在2018年青奥会上进行过尝试,但在如此重大、如此具有竞争性的比赛中实行却是第一次。新的比赛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团体赛概念,将“团体”的概念加持得更加深刻,队伍里的每一位球员、他们在场上得到的每一分都更加具有团体性价值,可谓是将羽毛球融入到“团体赛概念”的一大步。
  此外,每场比赛的11分制直接导致比赛技战术的改变,带来的是部分场次中更激烈和精彩的对抗。很多球员在赛后都提到,上去就要加速,不能吝惜体能,在这样的比赛中体能也变得没那么重要。同样,十场比赛的出场排阵和赛前出场顺序的抽取,都增强了团体赛中的场外智力因素比拼,排兵布阵变得更有学问:赢得挑边是选自己的劣势项目还是优势项目?如何将对方的优势项目往前放?同一单项的两场比赛是由同样的球员出战还是派出两套阵容?这些都是接力团体赛的大学问。
  团体赛从第一天起就设置赛前团体激励环节,这也成为每节比赛最令人期待的环节之一,40支来自全球的队伍使出浑身解数,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文化,歌唱、舞蹈等元素比比皆是,是团体赛的靓丽风景线。除却两场比赛之间换人时的稍显混乱,队员们在比赛中的衔接和即时沟通以及团队鼓舞也体现了团体赛更激励人心的一面。
  全新的尝试在国庆长假的南昌赛场得到全新的实践,团体接力的比赛方式也体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一面,也产生了不同效果和影响,参与比赛的每一方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它能否在未来得到延续尚未可知,但在南昌,确实给了世青赛、给了羽毛球不一样的新体验。

  (羽毛球:专刊》2024年11期 [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