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耐药细菌,挑战人类健康的隐形“敌人”(2024/10/5)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6304]◎丰俊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浩瀚的世界中,细菌无处不在,与人类共存于地球上。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临床抗菌药物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种新型“敌人”—耐药细菌悄然崛起。耐药细菌的危害不容小觑,其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而且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无效使用,进一步加剧耐药性问题。

    细菌的保护衣—耐药性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 发现当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板受青霉污染时,青霉周围的葡萄球菌不生长。1940 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Florey)和英国生物化学家柴恩(Chain)从青霉的培养液中获得青霉素纯品,并在临床应用中获得成功。第一个能供医用的抗菌药物就此诞生,青霉素的问世标志着人类进入抗菌药物时代。随后,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Waksman)又从链霉菌培养液内获得链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的相继成功,在全世界掀起了寻找抗菌药物的热潮,彻底改变了人类与病原菌的斗争格局,许多曾经致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当人类不断地给细菌使用药物时,大部分细菌被杀死,而小部分能适应药物环境的细菌则存活下来。当拥有耐药性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后,之前的药物随之失去作用,导致人类不得不重新选择另外的药物去杀灭它,这样也拉开了人类与微生物、微生物与抗菌药旷日持久、此消彼长拉锯战的序幕。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生物(尤其是指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受力和抵抗力。耐药性与敏感性是相对的,细菌的耐药性增加,其敏感性就会降低。临床上,通常以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抗菌药物在血清中的浓度)与该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关系来确定其敏感性和耐药性。若该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大于最小抑菌浓度,则为敏感,反之为耐药。

    耐药细菌分为3 大类:多重耐药细菌、泛耐药细菌和全耐药细菌。多重耐药细菌是指对多种(≥ 3 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细菌;泛耐药细菌是指对1 ~ 2 类抗菌药物敏感而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全耐药细菌是指对所有类别的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

    耐药细菌产生机制及传播途径

    耐药细菌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在使用抗菌药物后才出现?一般认为,耐药细菌是在自然条件下由敏感菌的遗传物质突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耐药细菌的产生与药物的存在无关。耐药细菌的自发突变率很低,这些耐药突变株对大量敏感的群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应用抗菌药物时大量敏感株会被抑制或杀死,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细菌会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从而逃避药物的杀灭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垂直转移从亲代细菌传递给子代细菌,实现耐药基因代代相传。同时,耐药基因也可以借由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这些可移动元件进行水平转移,短时间内在不同菌株间快速传播,加速耐药性的扩散。

    耐药细菌往往聚集在医院ICU 病房,入住ICU 病房的患者容易受到耐药菌的感染以及增加耐药菌交叉感染的风险。其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自身定植。

    接触传播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耐药细菌感染者和定植者均是传染源,医务人员也可能因为耐药细菌的定植而成为新的传染源。手或器械、衣物等触碰到被污染的物品就可能将耐药细菌携带到其他地方,导致交叉感染。飞沫传播是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耐药细菌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周围人群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自身定植是指耐药性病原菌在人体某部位生长,但并没有引起感染。这种定植状态是发生感染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如果宿主免疫力下降,则这些定植的耐药细菌就可能会引起感染。

    应对耐药细菌的策略

    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共同威胁,2019 年全球超过120 万人死于抗菌药物耐药性感染。2015—2023 年,我国临床上重要的耐药细菌检出率一直保持高位,给临床的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儿童健康的严峻威胁。由于新生儿(≤ 28 天)有较多用药禁忌,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不能应用于新生儿群体,新生儿感染耐药细菌后可选用的抗菌药物非常有限,因此应高度警惕新生儿群体的耐药菌感染。此外,老年住院患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住院患者感染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感染就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如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健康人群也有被耐药细菌定植的风险。耐药细菌通过排泄污染水和土壤,同时通过农业灌溉、养殖用水等在动物体内定植和传播,最后又通过食物链等方式重新被人类摄取。

    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对抗耐药细菌传播的基石。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耐药细菌传播的关键。医生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如治疗病毒感染时,应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同时,患者应遵守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足或过量使用。

    2.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机构是耐药细菌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医务人员要注意手部卫生,隔离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定期消毒医疗设备和环境。

    3. 减少抗菌药物暴露。减少与治疗无关的抗菌药物的接触是降低耐药风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4. 研发新型抗菌药和细菌性疫苗。针对耐药细菌的不断涌现,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新剂型)以及细菌性疫苗是必然的选择。

    5. 开发噬菌体靶向疗法,包括非个性化噬菌体和个性化噬菌体疗法。其中个性化噬菌体疗法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感染菌株进行定制,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耐药细菌问题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人民共同努力和协作来应对。耐药细菌可以在“人- 动物- 环境”之间传播,并具有跨学科、跨地域的特点。全健康(One Health) 理念是将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结合,从整体角度出发,整合医学、兽医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促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将全健康的理念、举措与“人- 动物-环境”耐药防控工作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深入、更有效地实现对耐药细菌传播的监测和控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能够找到更多有效的手段来应对耐药细菌的威胁。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耐药细菌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共同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健康生活2024年9期 [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