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天,引力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一举打破多项纪录。此举也使我国民营火箭领域进入到一个新篇章,实现真正地从0到1。在火箭研制发射团队中,清华“火箭男孩”姚颂格外引人注目,他甚至被媒体称为中国版“马斯克”。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路学霸,到了清华很迷茫
1992年,姚颂出生于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是一个很狂热的军事爱好者和航天爱好者,从小到大学习没让父母操过心,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因成绩优异,2008年,他在中考时免试直升长沙一中。
令父母颇感欣慰的是,读高中时,姚颂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与第一名仅差0.05分。2011年高中毕业后,姚颂便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就读于卧虎藏龙的电子工程系。
对于绝大多数理科生来讲,这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然而来到清华后,姚颂发现身边会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霸,仅其所在的班级中就有来自三个省份的高考状元。自己拼命苦学一学期,却只能在270人的年级中排名第52。巨大的落差,让姚颂一度“备受打击”。
优秀的人始终会想办法追赶别人。此后,姚颂比高中时期更加刻苦了,生怕自己落后别人一步。尽管如此,相比于小时候总是名列前茅,他在清华的成绩只能算是稀松平常。
姚颂意识到,需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因为他对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十分感兴趣,希望将来成为一名硬件工程师。所以大一下学期,姚颂除学习专业课程外,还与电子系教授汪玉取得联系,毛遂自荐跟随他做硬件加速及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
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教授十分赞许他的魄力和勇气。简单交谈后,姚颂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汪玉的认可。就这样,他虽然不是教授的门生,却加入了汪玉教授的实验室,进行三维集成电路的研究。
正因如此,姚颂得以早早接触到芯片设计、硬件安全、AI算法等科技企业才研究的东西。这些知识即便在今天仍旧属于前端科技,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本科四年,姚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获得ACM学生研究竞赛本科组金牌,这让他在业界崭露头角。
姚颂希望大学毕业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不料最后只收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虽然都是世界名校,但他觉得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
就在姚颂犹豫不决时,曾经的导师抛出一个橄榄枝,希望姚颂能够跟随他创业,在人工智能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其实姚颂很早就预料到,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就这样,23岁的他毅然选择了一条技术门槛极高的道路——AI芯片创业。他与导师汪玉、师兄韩松一起创立了芯片公司,专注于AI芯片深度学习加速方案。
当时,导师因为忙于教学,自然不能把大量精力投入创业当中。而另一位合伙人韩松还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姚颂只能与之远程沟通,真正的主力只有姚颂一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样的团队很难有所作为,最好的选择就是尽快让自己抽身事外。姚颂却并没有退缩,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26岁身家过亿,研究民营火箭
搞人工智能研究很烧钱,为获得投资,姚颂与50多家投资机构进行了商谈,但是由于课题过于前端,再加上他是个毛头小伙,人家不信任他,最后没有一家愿意投资。正当姚颂几乎陷入绝望时,2016年,机缘巧合下他终于得到500万美金的投资。
这笔钱成了“救命稻草”。姚颂带领团队深耕研发,先后推出了人脸检测识别模组、ARISTOTLE架构平台等多款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业内甚至有人称赞其公司为“中国的英伟达”。
仅仅两年,公司就取得良好发展,美国芯片巨头赛灵思对其前景非常看好,不吝赞美之词。姚颂和他的团队也在AI技术圈走红,姚颂成为中国科技领域广为传颂的青年人物之一。2018年,公司以3亿美元被收购,它成为清华确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以来,第一家完成转化与回报闭环的企业。而姚颂的头衔也从创业学子变成了青年企业家。
当时,26岁的姚颂身家过亿,本可以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但他却认为人生不应该碌碌无为,必须做出一些成绩。
姚颂本来就对航空航天非常感兴趣,再加上他视马斯克为偶像,于是就开始研究民营火箭。当得知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经开始发射民营卫星时,姚颂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在这一赛道上也将迎来新的起点。毕竟无论是工业基础还是前端科技,在航天领域我国都有良好的支撑。换句话说发展民营火箭是可行的,于是,他果断将其作为二次创业的目标。
2021年春天,姚颂将全部身家都投给民营火箭公司,并担任CEO,全身心地投入火箭研制事业中。这虽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又谈何容易?建造火箭属于高投入的尖端科技产业,研发周期长、效益回收慢。如果盲目投入,风险极大,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会让民营航天企业血本无归。
面对外界的质疑,姚颂毫不动摇。在他看来火箭是前沿科技,只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就能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破局者。他说,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宇航员,这将是一件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属于一个“蓝海”产业。
当然,民营企业造火箭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姚颂进行了充足的准备,招揽了大批航天领域的专业人才,公司另一位联席CEO布向伟,是担任过长征十一号火箭的结构总设计师。另外,姚颂还请来几位清华大学的老师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老师,为火箭做好软件和计算平台准备。可以说,这支团队虽然年轻,但水平一点儿都不差。
立项初期,公司内部很多人认为应该从小型火箭做起,积累经验,逐步试错。毕竟,火箭研制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发射失败。
但姚颂认为,做小型火箭虽然能降低风险,却缺乏商业考虑。他说:“要造就造大的,只有火箭造得足够大,实现一箭多星,才能把发射成本摊薄。商业航天最重要的除了安全,还有成本。”
在敲定方案之后,姚颂带领团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攻关研究。2021年冬天,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采用固体燃料为推进剂。与传统液体燃料火箭相比,固体燃料在相同体积下推力更大,且储存安全、发射便捷,还能适应海陆两栖发射。
同时,这也是全球第一款全固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引力一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两年后,引力一号的整流罩分离试验圆满完成。这也奠定了姚颂团队第一款运载火箭的首飞基础。
引力一号创多项纪录
2024年1月11日,姚颂终生难忘。这天13时30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当引力一号伴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冲向天空,巨大的焰尾冲击海面时,现场5000名观礼人员无不欢呼雀跃。2分钟后,助推器分离成功,引力一号跨过了捆绑式火箭发射的重大难关。10分钟后,星箭分离,引力一号搭载的3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这一刻,姚颂和连续奋战无数个昼夜的同事们相拥而泣。
引力一号的成功发射,一举打破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运载火箭、世界首型海上发射的捆绑型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有关专家说,在地球近地轨道资源几乎被马斯克“霸占”的今天,引力一号的出现足够令人振奋。而此时距离姚颂加盟还未满三年。
虽然引力一号创造了多项纪录,而且这次的“一箭三星”发射也比国内商业发射的平均价格下降了一半有余,但姚颂认为,相比于马斯克回收火箭的发射成本,仍然还有差距。
姚颂一直有着非常清晰的商业规划。在他看来,引力一号的发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第二步,则要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他介绍说,火箭的很多元器件都非常昂贵,尤其是芯片,一个宇航级芯片的价格能买一辆宝马轿车,而这些发射成本最终都要客户来买单。所以姚颂的计划是,用工业级的元器件做替代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此外,姚颂也在积极布局研发可回收火箭——引力二号,公司已开始积累可回收的各项技术。预计明年进行首次火箭回收测试,并在两年左右实现引力二号的首飞。
引力二号以可回收、极致性价比、高轨发射为主要特点,将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到15—20吨,发射成本将降低至与猎鹰九号同等的水平,能够满足大型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及中高轨发射需求。
如今,姚颂的公司市值已经高达60亿元。虽然名气越来越大,资产也越来越多,但他更在意的是未来能够给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在很多人看来,如此一个有钱人或许应当过得轻松且自由。但是实际上姚颂一直在自己的赛道深耕,他深知唯有努力才能创造出下一个奇迹。
现如今,以姚颂为领军人物的我国民营航天产业,在迅猛崛起。有关专家说,他带领的团队将会给中国的民营航天产业带来无限可能。
姚颂说:“航天事业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事业,其中一点在于宇宙是无限的。当你把近地轨道的卫星互联网搞定以后,大家就可以放眼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航班化了。当二者之间搞定后,大家就可以放眼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航班化了。所以对于火箭运力的需求,就跟如今人工智能对于算力的需求一样,一定是无止境的。”
姚颂大胆猜测,20年后再看火箭,就跟如今的飞机一样,只是一个日常出行的方式而已。有媒体称赞姚颂为“中国版马斯克”,他却很诚恳地说:“中国民商航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努力追赶。”
科技大佬、商界巨子,如今罩在姚颂头上的光环越来越多。但他从不因此停下,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龙门阵》2024年8期 [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