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春·战友·三八线(2024/6/19)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1113】审问赖勒斯只是知道了无后坐力炮的概念,缴获大批无后坐力炮是几天以后。也是第一批渡江入朝的部队,看到敌军炮火凶猛,42军军长吴瑞林安排所部370团团参谋长邢嘉盛组织3个营实行夜袭,争取将美军的炮兵阵地给一锅端了。
  11月2日天黑后,邢嘉盛带着部队赶到指定行动地点,他让部队按兵不动,自己带人出去侦察,眼前的一幕让邢嘉盛狂喜不已——只见美军的火炮一门门呈战斗状态展开摆在炮位上,弹药被随意摆放在火炮旁边,美军士兵的帐篷里传来阵阵炊烟。进一步的侦察显示,他们正在暖炉旁安然入睡,一个炮兵阵地,居然连个哨兵都没有!
  在带领部队开始行动的时候,美军阵地上有20多门无后坐力炮引起了邢嘉盛的注意。这种新式火炮是二战后期美国才研制成功的,如今在朝鲜战场上是第一次投入使用。就算是打了多年的仗见多识广,邢嘉盛还是第一次见到无后坐力炮这种古怪的火炮,但他一眼就看出来这些炮不简单,于是带着人将这20多门炮悄无声息地抬下了阵地,还指挥一个连把附近的炮弹全给搬走,而这一切,没有被任何一个美军士兵发现。也难怪,在美军作战手册里,此地处于安全的大后方,根本料不到志愿军会迂回那么远。
  当然,这只能说邢参谋长太幸运了,这个时候中美两军对彼此都非常不了解才会有这样的机会可乘,美军是一支懂得怎样吸取教训的军队,吃了一次亏之后,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再没找着这样的机会可以一次偷走他20多门炮,估计是美军修改了自己的条例。
  邢参谋长偷回来的,是美军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1943年底,因为对于德军坦克的劣势,美军开始研发一种单人用的反坦克武器,最初设计口径有105毫米和57毫米两种,在充分测试后,57毫米的型号胜出,这就是之后的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相对于更为著名的,同为单兵使用的“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的优势在于更长的有效距离,约为前者的4倍,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穿甲能力不足。美军二战对日本的岛屿作战中,M18就广受好评,但很多美军士兵都反映炮弹不够。这两种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被美军提供给国民党军队使用,一部分国民党军的“巴祖卡”火箭筒被缴获后,为我军带到朝鲜战场用于对美军作战,但由于数量不多,我军缴获之后并没有作为制式武器装备各部队,只有少量技术人员对其有较深理解。
  朝鲜战争爆发后,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被美军带到朝鲜大量投入使用,主要用于攻击明暗火力点和击杀步兵群,但是对付朝鲜的T-34坦克,美军则更喜欢用M20,也就是“超级巴祖卡”火箭筒。
  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无膛线,口径88.9毫米,全长803毫米,全重9.45千克,有效射程200米。火箭筒由发射筒、发射击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的M26“潘兴”重型坦克发机构、脚架、瞄准具和肩托等组成,配用光学瞄准镜,由两人操作射击。其发射筒为两节式,中间用螺纹联接,行军时把两段折并起来,用背带背在肩上,作战时配用M28、M28A1、M28A2和M34式破甲弹,破甲弹的空心装药战斗部的弹体和风帽用钢材制成,装B型混合炸药,含黑索金和TNT各50%。药型罩是紫铜材料制成的。引信为头部着发弹底瞬爆型。
  这对于一直患有所谓“火力不足恐惧症”的我军步兵班排来说,这简直是太趁手的好东西了。
  与邢参谋长迂回行动的同时,1950年11月2日,志愿军第40军9连在坪峒地区阻拦了美军第24师的进攻。这次战斗中,志愿军也缴获了两件特别的武器,一件是赖勒斯提到的无后坐力炮,另一件就是“超级巴祖卡”火箭筒。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志愿军面临着美军装甲部队的巨大威胁,而我军匮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这两种能打坦克的装备对我军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尤其是这两种武器都十分轻便,很适合步兵携带使用,对当时的我军来说,可谓正中下怀。经过仿制改造,它们成为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杀手锏,不过“巴祖卡”火箭筒是用来反坦克的,射程只有不到100米,聚能破甲弹对付美韩军工事效果不好,倒是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打坦克和打敌人工事两不耽误。
  利用第一次战役收尾时我志愿军缴获的一部分M18无后坐力炮和一部分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志司指示将其分别运回哈工大进行研究,必要时进行仿制。研究后发现,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需要的制造工艺比较先进,难以实现量产,但是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的构造简单,也容易仿造,它重量轻、可由单兵携带、可采用肩射、单脚架或三脚架等射击方式,有效射程450米,最大射程3900米,被士兵们称为“手提火炮”。于是,我国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坚,自行设计图纸,在南方北方两处兵工厂,即沈阳的52兵工厂、四川绵阳军工所同时开始仿制。
  如前所述,二战后美军曾将M18/20型无后坐力炮援助给国民党军打内战,后者也尝试仿制,因为材料技术不过关而未能成功。直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从美军手中缴获了这两型无后坐力炮送往国内,利用国民党遗留的资料结合实物进行逆向仿制,于1952年取得成功,命名为52式无后坐力炮,分为57毫米和75毫米两种型号,并立刻送往朝鲜前线,与依据“巴祖卡”火箭筒仿制的51式火箭筒一起成为志愿军步兵分队的攻坚利器。值得注意的是,52式可以使用缴获的美制弹药,射程、威力、精度均优于国产弹药,但炮管寿命较短。这件国造武器算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国民党仿制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造出了新的轻便三脚架,代替原本笨重的勃朗宁M1917A1重机枪三脚架。这使得全炮质量下降了6.8千克,只重22千克,完全可以一个人将全套装备背着走,52式无后坐力炮因此机动性大大提高。在仿制工作进行中,我兵工人员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为了解决原材料供应难题,工人们用迫击炮炮管代替无后坐力炮炮管;缺乏制造炮弹的低碳钢板,就拿柴油桶材料顶上;缺少香蕉水,就用汽油代替……一时间,工人们把工厂当战场,机器昼夜轰鸣,人员加班加点生产,都做出了贡献。此后,在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无后坐力炮都打出了出色战果,赢得了战士们的偏爱。此前我军奇缺能摧毁敌人工事的火炮,只能用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组成攻击小组硬上,正是这些缴获的战利品,让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无后坐力炮,使得志愿军面对美军坦克时尽量不用肉搏,安全性和杀伤性都有了保障。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南疆国土防卫作战中,根据52式改进后的无后坐力炮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装备,很多在当时被视为黑科技,如果说皮实耐用的吉普车还算不上,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面的“看门狮子”就不能不算了。
  经常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这座展馆的地下一层,有两辆重型坦克并排放置在展厅的入口处。这两辆被称为“军博看门狮子”的钢铁怪兽,既不是我们生产的,也不是我们买来的,都是在战场上的战利品。左边一辆苏制T-62重型坦克是在珍宝岛之战中我边防军缴获的,右边一辆M26“潘兴”重型坦克,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抓的俘虏。
  美制M26“潘兴”重型坦克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军“虎”式、“豹”式重型坦克,有针对性地研制的一种重型战车。二战期间各国坦克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敌方坦克发展的影响,也就是参照敌方坦克性能,既要在火力上强于对手的火力,又要在装甲防护上能抗衡敌坦克和标准反坦克武器的打击。所以“潘兴”坦克是厚甲重炮的典型,装备有50倍口径90毫米口径火炮,这种火炮采用半自动立式炮门和电击发装置,炮口处有双气室式炮口制退器,火炮高低射界为-10~+20度,1000米距离穿甲厚度可达147毫米,防御方面,该车车体为钢装甲焊接结构,装甲板为铸钢件和轧制钢板,炮塔为铸钢件。装甲厚度13~102毫米,以车体首部装甲和炮塔防盾的装甲为最厚,它的最终型号正面装甲102毫米,有46度倾斜,换算成垂直装甲约为153毫米,侧面装甲76毫米,炮塔防盾114毫米。这一切都碾压式超过了美军二战主力坦克——曾在缅甸丛林中称雄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潘兴”坦克于1943年开始研制,1945年定型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美军,虽然没有来得及在大战中发挥作用,但1945年1月,新生产的20辆“潘兴”坦克投入战场,由于改型坦克火力强、机动性好、装甲厚重,因而在与德军坦克的多次交锋中占据上风,证明了该型坦克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朝鲜战争打响之后,“潘兴”重型坦克一直是美军跨越“三八线”,突破平壤乃至直逼鸭绿江的开路先锋。朝鲜方面装备的T-34坦克与之相比,在火力和防护方面都不占优势。再加上美军空中优势,到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朝鲜人民军的坦克部队已经基本全军覆没,其中很大一部分成了“潘兴”重型坦克的战果。
  从第一次战役开始,美军坦克部队便成为了志愿军的凶恶对手,装备重型坦克的美军及其仆从国军队遇到了志愿军战士顽强的抗击,双方的战斗往往伴随有令人震动的场面。
  釜谷里是一个距离汉城仅30千米的小镇,1951年1月3日,配属英军29旅的英国“皇家重坦克营”遭到志愿军第50军部队的围攻,2个营的志愿军战士在没有反坦克武器装备的条件下,仅靠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炸毁和缴获英军坦克和装甲车31辆,生擒少校营长柯尼斯。时任第50军司令部作战参谋的郑竹书回忆:“刚炸掉了一辆大坦克他就慌了,因为是在夜间,所以英军士兵就从坦克里往外乱跑,我们战士在底下就堵住了,堵住的话就把大的坦克都打在公路中间,敌人的小坦克呢?一看大坦克堵着路没路可走啊,就往四边的山上跑。”时任第50军营教导员的林家保回忆:“那个山沟啊,底下都是一片稻田,冬天冻冰了,敌人一般的坦克进去以后跑不快,战士很勇敢,但是说老实话咱们也不能拿鸡蛋碰石头啊,步枪没有用,刺刀没有用,战士干着急。怎么办呢?大家一研究啊,一定要找准时机炸履带,炸别的地方没有用。炸履带你要接近坦克,而且要找准时机,最好是坦克在上坎或者转弯,它的速度在减慢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好。后来来了个怪模样的坦克,50米以外,火焰喷出来“叮叮当、叮叮当”,像秋收时候喊大家割麦子那个小铃铛响一样,后面抓了俘虏一问才知道,这喷火的里面带铁砂,那个小铁砂啊,有黄豆大的,有高粱米大的,我们用两捆集束手榴弹才把喷火坦克消灭了。”
  那时候对我军来说坦克还是个稀罕东西,50军一个步兵营歼灭英军1个坦克中队的战绩上报到志愿军司令部时,得到的回电是再核实一下,并指派军摄影记者胡宝玉去阵地核实。
  几十年后,胡宝玉对当时情景还记得很清楚:“徐文烈政委说,‘胡宝玉,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咱们打了一个胜仗,战果已经上报了,上面还要一个慎重的证据。我让一个排护送你,你回到战场上去,把所有的东西给它拍下来。用轻武器,就是机枪啊,爆破筒、炸药、炸药包这些东西能够消灭整个的一个坦克营,这是个奇迹,没有照片这谁也不会相信的。’等我去了发现,战场是个山坳,咱们志愿军的一种打法,先把它掐了头消灭第一辆坦克,搞掉以后呢,后面就被堵住过不去了,然后再一个一个切割它。”胡宝玉后来确认,英国皇家坦克营31辆重型坦克被第50军用最原始的方式打掉了27辆,缴获4辆,毙敌200余名。值得一提的是,连敌军的喷火坦克也被我军缴获了,现在同样被展出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坦克装甲车辆》2024年8期 期刊架位号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