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汉文
历经百战,在一场场恶战中战无不胜;数次受伤,伤未愈又上前沿阵地冲锋。王成斌将军耳边时常响起军号,脑中浮现一起冲锋的战友、运筹帷幄的首长、征战故地的山川草木。
从北京军区司令员位置上退下来后,他把这些思念变成诗词,一边吟诵,一边用毛笔书写下来。他说:“我主要是把它们送给战友朋友,也给家人子女留一点墨迹作为念想,使他们不忘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前辈们的丰功伟绩。”
记录过往峥嵘,传递忠勇家风,王成斌静心休养的晚年生活,变得美好而富有生气。
王成斌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他说:“在艰苦征战历程中,我感受前辈们的身教言传。离休后阅读了老帅、老将及老前辈的传记,感慨万千,有感而发,记下吟诵的文字。从格律上说来,这些不成其为诗词,只能算是顺口溜。”
王成斌写下的诗词有三部分,一是歌颂已故的先辈、老领导、老战友和英雄人物;二是歌颂中华大地,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的历程;三是写自己的战斗和工作经历,以及对家人的感情与寄托。
他写毛泽东:拯华夏,赋新容,笑埋旧朝五千载,喜引征途万里程。生,一片明;逝,一片明。
他写周恩来:长相忆,最忆总理。披肝沥胆奉终身,一生专为人民计,含笑肩风雨。
他写张爱萍:三尺讲台布战,练兵场上示范。武经兵书今释,终生受用不倦。
他写牺牲却没列入烈士册的战友纪兆瑞:江南追歼显英勇,高桥攻坚洒热血。挚友形象静夜思,惜念英灵未安居。
王成斌说自己不懂诗词牌号、格律和平仄,只是照葫芦画瓢。但从战场走出来的他,字句中透出的诗意、诗风,无不充满了英雄气概。
诗词成篇,王成斌就用笔墨一一书写下来,既对故人往事的思念,也表达晚年心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将军不老,是因为不管岁月如何流逝,他发自肺腑的忠党效国豪情丝毫未减,乃至他96岁仍身强体健,与孙辈们玩耍像个孩童。
王成斌说:“我是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从小在朱家村高小读书,当时学校还是国民政府颁发的课本。后来随父母到东北,在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学习。4年后又回到家乡。此时家乡虽然日伪据点林立,但在广大乡村却活跃着共产党八路军的身影,向大家传播着先进的思想。由于受到革命理想的鼓舞和熏陶,我加入人民军队,走上了征途。”
从士兵开始,王成斌在前沿阵地一次次战斗中,都是冲锋在前,作战勇猛。班长牺牲,他接替班长,打鬼子抓汉奸,一马当先。升任排长、连长后,他机敏果敢,指挥一场场恶战,总是战无不胜。
当排长时,王成斌所在的西海独立团在山东掖县粉子山担任阻击任务,4天打退敌军进攻30余次,最后仅剩13人。他们连后来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尖刀连”荣誉称号。那一年,王成斌18岁。
当连长时,王成斌参加解放厦门的战斗。上级命令王成斌率部占领厦门的制高点云顶岩,他审时度势,直插胡里炮台海滩,一次俘敌6400余人。是年,王成斌21岁。
百余次出入枪林弹雨,王成斌8次负伤,光身上弹痕就有20多处。但几乎每次都是伤未愈,又赴战场。他从副营长、营长、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到副军长,一步一个脚印,打出了军人的钢筋铁骨与顽强意志,他高大的身材,瘦长的面庞,不怒自威,但举止笑谈间,又给人以温厚儒雅感觉
王成斌既善武,又能从文,是55岁那年他由副军长升任南昌陆军学校校长开始的。
南昌陆军学校起源于红军大学,前身为华中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是培养陆军基层指挥干部的初级指挥学校。
从带兵打仗,到教书育人,王成斌一句“当好全校师生的服务员、勤务员”,就进行了“冲在前”到“服务在幕后”的转变。
贤君识良将,名师出高徒。王成斌到任后,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从南昌陆军学校派出的学员,一次战斗就出了5名战斗英雄。
这期间,王成斌除了主持研究制定教学方案以外,开始撰写各种形式的文章,从军事理论、基本技能、军事素养到怎么带兵、教兵、用兵,一点一滴教导学子们真才实学。文章不长,但源源不断,王成斌也因此被称为“大将军小文章”。
他主编《中国一百个军事家》《民国高级将领列传》《邓小平现代军事理论与实践》等著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获全国通俗政治读物一等奖。他带领的南昌陆军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上纷纷获奖,一跃进入全军院校先进行列。
“我国是一个军事名家云集,将帅群星灿烂的国度,对古代军事遗产和军事人物,我们客观评价,吸收经验,古为今用。”王成斌说,“而民国这段历史、军史,纷纭复杂,诸多史料鲜为人知,特别是对难以定论的重大事件及有争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一律封存、严禁报道,成为一段历史疑点,极少涉猎。几十年后,民国幕后的重大事件及高层人物才重现前台,还原历史。”
从南昌陆军学校校长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再到北京军区司令员,王成斌也从带兵冲锋、教军官打仗到领军谋求更高级军事指挥的工作转变。
严威治军军威振。王成斌在华北地区举行严ჿ条件下士兵检验性拉练,主持举办每年一次师以上干部战役集训及诸军兵种联合战役演习,深入边防部队解决用电、吃水问题。老干部生病住院,他去探视,有疑难事他亲自解决,不让他们受冷落。
即使离开多年的部下,对王成斌的事无巨细的关心念念不忘,离开了工作岗位,仍纷纷来看望老首长。
王成斌却说:“我所有的进步及工作上取得的一点儿成绩,都是党的培养、领导的支持及同志们帮助的结果。离开了组织和群众,我一事无成。那时,我只有尽职尽责、全力工作,才能对得起牺牲的战友,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
心有所想,情有所牵。王成斌退下来30多年间,写下几百首诗词作品,缅怀领袖将帅,赞扬英雄模范,而他更想用铁马金戈中的军人情怀,传递革命家风,让它成为传家宝,为后人指引方向。
女儿王秋杨从小跟随王成斌在野战部队生活,她后来当过兵,做过电影编导,出过书,爱上探险后到达过南北极和珠峰,参与创办今典集团经商做生意。
生活、事业上取得成功,王秋杨在2003年接过父辈一心为人民的愿望,成立了面向西藏的“苹果基金会”,援建学校,为当地中小学校建立图书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送医送药等,去陪伴、帮扶困境中的少年儿童,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像苹果一样,随处可见,香甜多汁,为孩子们喜爱。至今,他们已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环保领域开展的慈善项目累计捐款2亿多元。
女儿做慈善踏实不张扬,让王成斌的老战友、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很是称赞,并欣然给她题字:巾帼精英胜出彩,创业扶贫铸辉煌。
王成斌支持女儿的态度和做法,连他的老伴参与进来,当她从女儿那里了解到西藏阿里地区的孩子冬天缺少保暖衣物,就号召北京建国门街道外交部街社区喜爱编织、有爱心的老姐妹,义务为他们编毛织品。
从此,一年四季,她们只要手上得闲,就在家织啊织,聚到每年冬天开始前就给孩子们寄去,这一织就是10年,从没有中断过。去年冬季开始前,王成斌老伴和社区20余位退休老阿姨织的1240件背心、毛衣、帽子等防ჿ衣物,就送到了甘肃、青海等地有需要的儿童手中。
10年来,有35000多名边远地区的孩子收到了来自北京老人一针一线织出来的充满温暖的衣物。连女儿都为妈妈年轻有活力而自豪,王秋杨说:“致敬我妈妈和充满爱心的建国门街道能干的老太太们,这么多年的坚持,有的奶奶都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大家,但他们的爱从没有离开过我们。”
“愿所有妈妈可以亲耳听到孩子的睡声;愿父亲慈爱,眉毛温柔;愿道路不滑,天下儿女都可顺利回家;愿父母见识宽广,以爱盈门。”王秋杨创办基金会的朴素期望,其实是天下老人对子女的希望。
这或许就是王成斌写的诗句“朴实厚重本色真”“雄风长在情满怀”所想达到的期许吧!
责任编辑:邓宝君 540016403@qq.com
(《家庭》2024年4期 期刊架位号 [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