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冬季供暖,自古就是民生大问题(2024/1/10)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8494]

  ■文/刘永加

  现代人用上了清洁能源来取暖,过冬已经无虞。那么,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们冬天取暖的燃料是什么,各个朝代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加强燃料的供应保障呢?

  成立专门机构,唐代钩盾署调配燃料供应

  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长安冬季取暖的燃料无非是木柴、木炭、煤炭和焦炭四类。当时的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最多时达到百万之众,柴薪需求量非常大。

  需求量大了,价格就会攀升,因此长安周边农民以砍柴烧薪炭为生。当时,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为了生存,每年秋冬农闲时节,农民们便进山砍柴,有能力、有技术的则把木料烧成薪炭,运入京城卖了,以换点米钱。有了这些柴薪贩卖者,长安的普通百姓就可以从东市和西市买到生活所需的木柴和木炭。

  除了普通百姓贩卖的柴薪,朝廷又在岐州、陇州等距离京畿稍远的地区采伐薪柴。在京畿附近的户县、周至、宝鸡、眉县等地还设立了专门的官署,从而确保长安的柴薪供应。

  百姓用柴薪,自己去采伐或者去市场购买,价格自然听任市场的调控。而皇帝和官员所用取暖燃料则有专门机构负责供应,唐代负责京城薪炭供销的专门机构是司农寺属下的钩盾署,下设令二人、丞四人,以及府、史、监事和掌固等多名吏员。当长安城薪炭供应不足时,朝廷又会特别设置“木炭使”以加强薪炭的供应,木炭使常常由政府高官兼任,足见对薪炭的重视。

  当时,长安的居民主要取暖燃料是木炭,而木炭烧造场所主要是长安附近的南山。这一带的农民多被编为炭户,成为专业烧炭人,以供应长安所需燃料。白居易《卖炭翁》一诗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反映。

  由于长安城薪炭的需求量太大,为了解决薪炭缺乏的难题,唐代宗永泰二年九月,木炭使黎幹曾建议朝廷开漕渠从南山向长安调运薪炭,渠阔八尺,深一丈,渠成以后,代宗还亲自查看过。在薪炭供应紧张时期,钩盾署曾经限制过京城官员的薪炭用量:“凡京官应给炭,五品以上日二斤。蕃客在馆,第一等人日三斤,以下各有差。其和市木橦一十六万根,每岁纳寺;如用不足,以苑内蒿根柴兼之。”

  除了朝廷置办以外,长安最繁荣的西市里有专门制造、贩卖木炭的商店,还有许多炭商将炭放在牛车或驴车里,或者直接背在背上走街串巷地叫卖。冬日木炭的价格随着气温波动,天气越冷,价格就越高。

  雪灾频发,宋代强化措施解决燃料缺乏

  北宋时期,京城开封雪灾频发,历史上极端恶劣的重大雪灾都集中出现,造成了数次致使大量人畜冻饿而死的恶性事件。如何保障灾害天气时开封百万人口日常巨大的薪粮需求,特别是取暖所用的燃料,成为北宋朝廷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应对雪灾,保障城市薪炭供应,北宋朝廷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首先是提升供给能力,增加物资供应。采取了引洛入汴、优化燃料结构、鼓励贩运贸易等应对措施。针对汴水仅有“二百余日”的运输时间,北宋朝廷引洛入汴,延长汴水运输时间,提升运输能力,使汴水“四时行流不绝。遇冬有冻,即督沿河官吏,伐冰通流”。在优化燃料结构上,主要是增加煤炭供给。煤炭“熙宁间初到京师”,至宋徽宗宣和二年,开封已设有“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京西软炭场,丰济石炭场,城东新置炭场”。煤炭的供应能力大大提升,缓解了冬春时节的燃料供需矛盾。再就是减免税收,鼓励民间贸易。北宋朝廷多次颁发减免税收的诏令。大观二年诏:“在京诸门,凡民衣屦、谷菽、鸡鱼、蔬果、柴炭、瓷瓦器之类,并蠲其税。”宣和七年又诏:“在京及畿内油、炭、面、布、絮税并力胜钱并权免。”这些措施对增加开封燃料的供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北宋朝廷在开封建立了燃料常平仓,增加燃料储备,遇冬春严寒减价售卖,增强了开封遭遇雪灾时的抵御能力。宋朝廷曾动用储备薪粮物资对城中的官军进行相应的赈济,对于百姓中的老幼疾弱,则予以收养,以免其遭受冻饿。

  撤销矿税,明代安抚请愿窑民保供煤

  到了明代,朝廷也是非常重视冬季燃料供应。嘉靖年间,京城北京一度出现薪柴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那时煤炭作为冬季取暖的燃料已经很普遍了,于是明朝廷就鼓励在北京西山进行采煤,果然解决了北京的燃料供应之急。

  明朝廷看到京西的煤矿开起来了,为了增加税收,就出台了征矿税的政策。结果由于用人不当,引发了矿工、煤户大规模进京请愿的风潮。

  北京西山一带历来生产煤炭,到了明代西山开了许多煤窑,其中大部分都是民窑。明万历三十一年正月,朝廷派遣太监王朝负责西山一带煤窑的矿税征收。王朝先前只是向马鞍山黄树园地方官窑一处收税,上任后,他擅自做主将西山一带的煤窑一律纳入征税范围,还动用军力强行征缴,致使窑民愤怒,直接涌至皇宫门前请愿,造成北京煤炭断供,冬季取暖大受影响,百姓苦不堪言。

  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随着全国矿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税才停止征收。明神宗在圣旨上说:“畿辅煤窑,系小民日用营生,除官窑煤炸,照旧内监开取供用,其余民窑税课,尽行停免,以昭朝廷优恤根本地方德意。”

  看来,明神宗也清楚西山煤窑是北京百姓取暖生活用煤的重要基地,不能因为征税影响了百姓生活,所以他下令停止了此项税收,总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恢复了北京的煤炭正常供应,百姓取暖才得以无虞。

  解除禁令,清乾隆帝果断决策为民生

  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已有开采煤炭的记载。到了明代,北京西山一带更是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成为北京城燃料供应的主要基地。然而在清代,明明开发煤炭资源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总有一些保守迂腐的官僚以种种理由,竭力禁止开矿。他们认为各地有各地的风水和地脉,是各地兴衰福祸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会伤到地脉、毁掉风水,其祸无穷。这些说辞成了一些官员禁止采煤炭的依据,且在全国大行其道,各地都有禁止采煤的规定。这使得全国的煤炭生产很是滞后,其中北京地区的采煤也大大受到了制约,影响了京城百姓取暖生活用煤。

  清乾隆五年二月,时刻关心着百姓冷暖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学士赵国麟,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写出了一份解除煤禁的奏折,上书给乾隆皇帝。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臣请敕下直省督抚,行令各地方官查勘,凡产煤之处,无关城池龙脉及古昔帝王圣贤陵墓,并无碍堤岸通衢处所,悉听民间自行开采,以供炊爨,照例完税。地方官严加稽查,如有豪强霸占,地棍阻挠,悉置于法。将见煤禁一弛,费值少而取用宏,民之获受利益永永无穷矣。为此具折奏请,伏乞皇上睿鉴施行。”

  本来就对煤炭生产很支持的乾隆皇帝,看到赵国麟的奏折后,立即批示:“大学士赵国麟此奏,著各省督抚酌量情形,评议具奏。”同时下令全国各省一律取消不准采煤的禁令,要求“凡产煤之处,悉听民间开采”,并要求各省督抚详细勘察本省的煤炭资源情况,制订出具体的煤炭开采计划和措施,向朝廷汇报。

  乾隆对各地的采煤奏折进行了认真研究,及时处理批复。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煤炭开采活动就普遍发动起来。此后,全国的煤窑数量、煤炭产量都增长很快,仅北京地区的西山、宛平、房山一带,煤窑就多达近千个,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百姓冬季取暖的用煤问题。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西米绘图)

  (风流一代》2023年12期 期刊架位号 [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