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良药,毒药?谨防镇静催眠药滥用 (2023/12/09)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3501]赵敏 顾铭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在接连几个月都睡不着、早醒后,小王决定前往医院就诊。医生综合评估后给小王开具了少量处方药酒石酸唑吡坦片,并叮嘱每天一片,定期复诊。最初的几天,小王在服用一片药后,入睡困难情况逐渐改善,睡眠质量也有变好。一段时间后,小王感觉原本的用药量不足以达到维持睡眠质量的程度了,便自行加到两片,随后是三片,越来越多。很快,小王就开始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明显下降了,大脑反应非常迟钝,每次停药后都会觉得难受、焦虑、睡不着。家人发现小王买的唑吡坦越来越多,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周末经常在床上一片片反复数剩的药;记忆力下降严重,记不住药藏在了哪里,就每天大扫除数次,希望找到药片。担忧之下,家属赶紧将小王带到了医院,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小王熟悉的失眠门诊,而是成瘾门诊。   

  小黄在服用一年唑吡坦后,发现原剂量已无法改善睡眠,于是自行加大剂量,每天服用达到了80至100粒。由于医院对每次开具的唑吡坦数量有严格限制,小黄频繁用身边亲朋好友的身份证到医院骗配药,甚至还从代买药的徐某处高价购买了几十盒。不久,当地民警抓获了小黄和徐某,司法鉴定结果认定了小黄存在“吸毒成瘾”,徐某因非法销售大量管制类药品涉嫌“贩卖毒品罪”   

  我国有38.2%的成年人正在经历失眠困扰,睡眠及相关障碍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8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于2013年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都列出了睡眠—觉醒障碍章节。失眠的表现通常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下降、早醒等,长期失眠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减退,情绪失调,引发头痛等躯体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社会功能。   

  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群体,镇静催眠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帮助无数患者缓解了睡眠问题。然而,也有很多人认为镇静催眠类药物副作用大、容易成瘾,因此十分抵触服用此类药物。   

  镇静催眠药究竟是“良药”还是“毒药”   

  治疗失眠的良药   

  镇静催眠药通常指具有镇静、诱导睡眠等作用的一组药物。第一代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如今临床上已很少用于镇静催眠。目前临床上的主流镇静催眠药为苯二氮?受体激动剂,也是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失眠患者使用的首选药物,主要包含了两大类: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与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   

  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根据在人体内代谢时间的长短,其可分为长效类的地西泮(安定)、氟西泮、夸西泮等,中效的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以及短效的三唑仑等。小剂量的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中等剂量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大剂量可抗惊厥。   

  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治疗睡眠障碍领域大放光彩。由于此类药物英文字母都以Z开头,因此也被称为Z药,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和所有药物一样,镇静催眠类药物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宿醉效应。宿醉效应指的就是服用了镇静催眠药后,虽然个体睡眠得到了改善,但是晨间醒来后体内的药物浓度依然较高,存在困倦、疲乏。少部分人群也会出现眩晕、肠胃功能紊乱、记忆力下降等。有一些患者在服用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后会有短暂的兴奋感,可能表现为攻击、敌对;使用针剂注射方式的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抑制或低血压。   

  比起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Z药的宿醉效应较少,不同种类的Z药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唑吡坦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呕吐,与某些药物联用时在极少数情况下会产生较长时间幻觉。佐匹克隆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思睡,部分人群会出现肌无力、遗忘、易受刺激、好斗等。扎来普隆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焦虑,过量服用会引起昏迷、嗜睡、呼吸困难、精神错乱等。   

  上述不良反应在短期内可自行消除,多数无须医疗观察,并且这些偶见的不良反应远远小于失眠问题带来的症状影响。2012年统计显示,国内大部分医师在治疗失眠相关障碍时都倾向于选用非选择性苯二氮?受体激动剂。2017年《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把Z药列为失眠障碍的首选药,Z药在国内的临床使用逐年增长。随着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全球失眠问题越发严重,全球范围内镇静催眠药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镇静催眠药也可被滥用   

  镇静催眠药滥用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重点关注的临床问题。无处方使用、超处方使用(超过时间限制或数量限制)、处方用途以外使用(如为了获得快感)镇静催眠药均属于“滥用”范畴。2022年发布的《镇静催眠药临床使用指南》指出,镇静催眠药依赖(俗称成瘾)的核心症状是“强烈渴求及强迫性用药,难以控制使用药物的时间与剂量,反复戒断难以成功,戒断症状,躯体心理损害并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镇静催眠药依赖的患者通常有以下表现:产生耐受性,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原有的药物效果,如开篇案例中患者服用数倍到数十倍的药物剂量;戒断症状,一旦减少或停止使用药物,会出现肠胃不适、眩晕头痛、焦虑、易激惹等生理心理反应;心理渴求,对于药物的强烈渴求、强迫性失控性行为,如开篇案例中的求药、数药行为。   

  规范使用镇静催眠药,远离滥用与违法行为   

  结合大量的科研数据与临床实践,发挥镇静催眠药的治疗作用离不开严格遵医嘱、规范使用,而滥用药物形成依赖往往与个体自行调整药量、不遵医嘱长期过量服用有关。与大麻、阿片等在临床上合理使用大有可为,滥用就成为毒品类似,镇静催眠类药物合理使用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相关障碍症状,不合理使用就可能发展为成瘾/依赖。因此,不论是将镇静催眠药奉为良药、忽略其可能成瘾的观点,还是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来抵制、忽视治疗作用的观点,都是片面而危险的。   

  近年来镇静催眠药涉及的法律问题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2023年某国外知名公众人物因涉嫌吸毒被捕,经检测体内含有大量唑吡坦;多地出现非法大量代配镇静催眠药物并加价出售给吸毒人员的情况,最后以“构成贩毒”定罪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毒品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而根据我国2022年发布的《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镇静催眠药均属于一类或二类受管制精神药品。因此,非医疗使用的镇静催眠药滥用行为,被纳入吸毒范畴;个人骗配、贩卖受管制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可能涉嫌构成贩毒,均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目前我国已出台各类法律法规,对精麻药品的储存管理、处方资格等有着详细要求。预防镇静催眠药成瘾,需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与法律。对于如何预防镇静催眠药成瘾,提出以下建议:   

  ● 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谨记遵医嘱服用,不自行加减药量,定期复诊;   

  ● 谨防滥用,无处方不使用药物,不超处方使用药物,不为了获得欣快感使用药物;   

  ● 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严重药物反应或成瘾的风险,及时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在医师指导下调整药物;   

  ● 必要时针对成瘾问题到成瘾相关专业治疗机构进行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   

  ● 加强对镇静催眠药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在医疗机构以外购买管制药品,不转卖、代购管制药品,远离吸毒贩毒违法红线。   

  赵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卫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领军人才。任联合国UNOCCD专家组成员、WHO(世卫组织)ICD-11精神行为障碍诊断指南专家组成员。任中国医院协会精神专科分会主委、中国医院协会精神专科分会主委,中华精神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精神医学分会主委。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WHO、NIH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100多篇,专著及指南8部。获五洲女子科技奖、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心理与健康2023年10期 期刊架位号 [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