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饮食控血糖,您在纠结些什么(2023/10/17)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6320]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教授    范志红   

   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糖尿病人的吃法,多吃全谷杂豆和蔬菜,就可以控血糖了。其实日常操作起来远没有这么简单,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选择的时候备感纠结。那么,他们在纠结些什么呢?   

   纠结1:全谷杂豆吃哪种好?   

   所有豆类都是低GI食材,即便已经做成罐头,或压力烹煮到软烂,打成豆泥,最多是中GI食物。除了黄大豆、黑大豆、青大豆等几乎不含淀粉的品种,各种能够煮面、煮沙的豆类,如红小豆、绿豆、小扁豆、干豌豆、羽扇豆等,都可以添加在主食中,选自己吃了之后觉得口感愉快、身体舒服的品种就可以了。   

      全谷物如果用来煮饭,大部分是中GI食物,没有豆类那么低,但比白米白面食物的餐后血糖反应低,而且营养价值高。可以选择的包括糙米、黑米、红米等米类全谷,以及全麦面粉、莜麦面、燕麦、小米、非糯性玉米、薏仁米,以及荞麦、藜麦等假谷物。不过,在煮成烂粥甚至打成浆之后,大部分全谷物都会变成高GI食物。   

   【提醒】玉米面不是全谷物   

   很多人一提起吃全谷物,首先想到的是玉米、玉米糁和玉米面。实际上,玉米糁和玉米面并不是全谷物,它们在制作中已经去掉了玉米粒的种皮和种胚,营养价值打了折扣。同时,玉米糊糊和玉米糁粥,餐后升血糖速度很快,并不逊色于白米饭。如果煮玉米粥时再加点碱,那就更易升血糖。   

   玉米馒头、玉米发糕都是升血糖很快的食物,因为纯玉米做不成馒头和发糕,其中要加入白面粉、酵母粉和泡打粉。多孔的松软状态有利于消化酶的作用,消化快则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吸收入血之后升血糖也快,不可作为每日的主要杂粮食物选择。   

   玉米棒也不是控血糖的好选择,因为目前用作主食的市售玉米棒以糯玉米为主,而糯玉米属于糯性食物,口感黏软,容易消化吸收。所有糯性食物都是高升糖食物,包括白糯米、紫糯米、黏小米、黏大黄米等,并不适合控血糖人士经常食用。   

   纠结2:土豆和红薯能不能吃?GI值不太高为何升血糖猛?   

   薯类食物如马铃薯(土豆)、甘薯(包括红薯、紫薯、白薯)都适合替代主食少量食用,可以提供更多的维生素C、钾和膳食纤维,但不宜替代一餐的全部主食。   

   部分控血糖人士发现,土豆和红薯虽然GI值似乎不太高,但实际吃下去后,餐后血糖反应明显比米饭更高,这很大部分是因为品种和加工的原因。近年来市场上火爆的品种都追求质地软糯、味道香甜、不硬不涩,比如烤后甜得流蜜的红薯、炖后绵软细腻的土豆,别指望它们餐后升血糖慢。   

   【提醒】吃土豆加点醋   

   研究表明,同样是一种土豆,烹调硬度不一样的情况下,GI值可以从56升高到83。甚至国外文献发现,土豆泥的GI值可高达100左右。加醋烹调既能帮助保持脆硬口感,添加醋一起食用本身也可以降低血糖反应。因此,控血糖人士可以考虑采用醋炒土豆丝、凉拌土豆丝等方式来食用土豆。同样,蒸红薯的抗性淀粉较多,而烤红薯的淀粉糊化更充分。所以可以考虑适当吃蒸红薯而不是烤红薯。当然,无论怎么吃,都要记得相应减一部分米饭馒头之类的主食。   

   纠结3:全谷杂豆,吃多少才够控血糖?   

   按我国营养专家的推荐,至少要吃1/3的全谷杂豆才能有效帮助控制血糖反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吃50~150克的全谷杂豆,如果每天吃不到50克,则不能起到降低疾病风险的作用。在胃肠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多一些全谷杂豆,能吃到更多的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钾、镁等营养成分,以及更多的抗氧化保健成分。   

   在全谷杂豆中,豆类可以比全谷略少一些,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低聚糖和抗营养成分,比例过多时可能会产气不适。研究表明,每天只需吃50克左右的熟豆子就能起到帮助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作用,换算成生豆子大致是35克左右。但具体吃多少才能有效控血糖,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可以从三分之一开始,在没有消化不良、胃胀、产气过多、便秘、便不成形等问题的前提下,慢慢地增加比例。   

   【提醒】软烂的全谷杂豆也能帮助控血糖   

   和较硬质地的食物相比,软烂的淀粉食物相对更容易升血糖,如提前浸泡一夜的糙米饭也可以达到80以上的血糖指数。但是,豆类即便烹调到软烂,升血糖速度仍很慢。全谷物中的燕麦粒即便烹调到黏稠,由于存在β-葡聚糖,餐后血糖反应也会受到限制。   

   但是,即便升糖指数和白米饭一样高,全谷杂豆仍然是值得吃的,因为其营养价值高。更多的B族维生素会使人体代谢能力增强,膳食纤维有利于改善肠道环境。所以,只要能够愉快地吃下去,煮软的糙米饭、小米饭等仍然值得吃。   

   纠结4:消化不好是按胃肠舒服吃,还是按GI最低吃?   

   部分需要控血糖的人士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有胃病或容易腹泻,此时应先照顾消化能力,避免产生胃肠不适。首先,一旦身体不适就会造成应激,而应激会促进血糖上升。另一方面,如果胃肠功能不佳,会影响营养素吸收,而营养不良会让血糖代谢能力进一步下降。所以,此时没有必要过度追求食物硬、粗、冷、低GI。建议按消化能力在白米白面中少量加入全谷杂豆,从10%开始慢慢增加,找出自己觉得舒服的品种和比例。在烹调方式上,也是先煮到柔软舒适状态。   

   这部分朋友可以更多地采用其他方法来控制餐后血糖反应,如餐前负荷、搭配蔬菜和鱼肉、餐后散步等。同时,适当补充蛋白粉、肽粉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弥补营养吸收能力差的问题。   

   【提醒】消化不良,先改善胃肠能力   

   刚出锅的饭,哪怕是杂粮饭,都比较好消化,升血糖的速度也会快一些。冷凉之后,淀粉发生老化回生,升血糖速度会变慢。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升血糖速度,还要考虑到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胰岛素分泌节奏。有少量研究发现,过冷或过硬的食物可能会增加胰岛素分泌量,或延迟分泌时间,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营养素消化吸收不足时,肌肉容易流失,会进一步降低血糖控制能力。所以,对消化不良的控血糖人士来说,应当优先吃热饭,保护消化吸收功能,待胃肠能力改善后再尝试降低食物温度。   

   纠结5:餐前吃哪种类型的食物才有利于控血糖?   

   研究表明,餐前30分钟吃蛋白质食物、淀粉食物和水果均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具体吃哪种类型,要看身体状况、食欲和消化能力。   

   吃蛋白质食物可增加饱感相关激素的释放,对抑制餐前饥饿感效果较好,也会使用餐时食量减少。水果餐前负荷后可能会感觉到微饿,但用餐时会提前感觉饱。这两种做法更适合需要降低体重、控制食量的控血糖人士,但不适合体重偏低、食量偏少、消化不良的人士。相比而言,先摄入少量慢消化的淀粉类食物,既不会带来饥饿感,也对食欲影响较小。   

   【提醒】少吃点心零食   

   一些初步的实验提示,餐前吃少量坚果、蛋糕等高脂肪食物并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也没有证据表明两餐之间吃这些食物有利于血糖控制。兜里经常放着苏打饼干吃几口,不如用餐时吃足添加全谷杂粮的主食,并配合足够的蔬菜和瘦肉、鱼类、豆制品等。点心零食不断的做法只会增加膳食热量,降低营养质量,长期而言不利于血糖控制。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3年04期 期刊架位号 [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