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环境悦见未来 徐俊超谈创办青少年网球俱乐部的情怀与革新2023/06/10)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6224]

徐俊超简介 

☆  2001-2004年赞助商资助下在德国进行训练; 

  ☆  2006年1月依靠高达57位的ITF青少年选手世界排名直接进入澳网青少年男单正赛,成为中国男网史上首位凭借排名进入青少年大满贯正赛的球员;7月温网青少年男单资格赛突围,正赛进入第二轮;6月法网青少年男单资格赛突围,正赛进入第二轮; 

  ☆  2007印度尼西亚希望赛(F5 10k)单打冠军,西班牙希望赛(F30 10k)双打冠军; 

  ☆  2011年代表中国参加深圳大运会,男单十六强、混双八强(搭档小李婷) 。 

  俱乐部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培养的摇篮与新赛道,“环境”是俱乐部发展的灵魂,环境熏陶人,同样,人也能感染和改造环境中的精神面貌和能量场。近十年的俱乐部青训工作磨砺,我从一个懵懂、暴躁的教练,渐渐变成了自认为合格的网球教练和搭建中西结合训练模式的文化桥梁。 

  静心方能致远 

  我是最早一批走类似商竣程职业发展模式的球员,13岁时在赞助商资助下代表广州队到德国训练。到了德国,发现训练的地方仅仅是一个偏僻、安静的乡村网球俱乐部,没有了浮躁与喧嚣,更能静心训练。在技术训练方面虽然略有不同,但在比赛训练方面与国内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国教练不会逼着球员去做什么,而是更有耐心引导球员去思考,用春风化雨的职业素养去影响球员。比赛从德国排名赛、俱乐部赛、欧洲青少年联赛、国际青少年赛,各类奖金赛等层出不穷。到了赛季,负责比赛的教练开车带我在欧洲辗转参赛,全是陌生的比赛环境与对手,赛前针对性准备简直是天方夜谭,只能把自己训练的内容做好、再做好。这里的比赛环境跟国内相比,不会让球员对失利产生过多与持久的负面影响,大家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眼前的成绩。 

  舆论认为当下家长对球员的训练干涉过多,我倒是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网球教练,应该允许家长参与,毕竟每一个球员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因此,合格的网球教练应该是家长与球员之间沟通的桥梁。现在大多数青少年打网球的目标都比较迷茫,至于走职业、出国上大学后打职业、打全运会,还是通过高水平运动员上国内大学这四条道路的选择,很多家长与青少年都十分焦虑,艰难地负重前行但看不到未来。多数怀有赌博心态的家长带孩子出国训练,即使投入大量的成本也不一定能换来理想的成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家长要有顺其自然的心态,孩子喜欢就陪伴,即使不成功,也是他们美好人生的一段经历。俱乐部的很多队员同我吃住在一起,我也是秉持陪伴的教育理念,因为只有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后,才能去引导他们正确的网球世界观。 

  没有健康就没有远方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有伤病的身体是灵魂的禁闭室。在我训练的时候还没有先进的科学监控手段,也没有专职的体能教练,教练让做什么,我就很认真、严格地去执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为了出成绩而去挑战身体极限,高强度与大运动量的背后种下了伤病的隐患。我应该是国内唯一从青少年到退役是零伤病的球员,后来自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我到德国开始训练,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训练与比赛的大部分是红土场地,红土场地的特性应该减少我身体30%的损伤风险,也离不开当时德国教练的科学指导。 

  (二)在德国期间,我没有专职的体能教练,都是自觉去健身房训练。练习内容都是教练在训练场上教的基本动作,基本没有做过大力量负重练习。回国后祁兵老师带过我一段时间,他称我为国内“最职业的球员” 

  (三)20年前德国的乡村健身房就配有桑拿与冰水浴,当时我还不太清楚这些设施的价值,现在知道这些设施就是训练后的恢复与理疗手段,这可能是我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大伤病的另一个原因。科学训练可能不在于多么高大尚的训练手段与仪器,而是在大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你不留意,而又习以为常的落脚点上。 

  大多数青少年球员都多少有这样那样的伤病,有的还有大伤病,成为教练和家长最大的困扰。如今,我的训练理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不再要求球员去完成我的梦想和我未完成的目标,而是尽可能提供专业的帮助,让他们在疫情期间健康与平安地训练,所有的体能训练都是出于对球员身体需要的科学评估而精心设计的,如果没有健康,还谈什么梦想与远方。 

  青少年赛事宜未雨绸缪 

  俱乐部只有反求诸己,从自己的小环境开始改变。你不做,没有人会为你代劳,重要的是你要开始行动。疫情期间很多青少年比赛都停办了,现在青少年网球训练如果按以前的发展模式可能走不通,有能力的俱乐部联合起来“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共同探索本土“球员-教练-赛事”都是“中国制造 ”的发展之路。从大前年开始,我在成都承办耐克杯,虽然是一件亏本的事,但我觉得为了我俱乐部的球员,值得我去付出。承办一届比赛需要花费50万,报名费只能收回20万,我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到外面比赛,每个球员家庭负担最少是1万元起步,我有30个学员参赛,就可为他们省下30万,另外还有50个成都家庭的孩子不用去外地奔波就能参赛,也能减轻他们的负担。能够让更多成都的青少年参与最专业的赛事,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这些孩子没有赛事支撑可能就看不到未来。 

  小结:欲变世界,先变其身。如今,很多抱有初心的网球俱乐部都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大多数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中,只要大家发挥自己的长处,团结起来就能发挥航母的效应。我在国外训练过,但不崇洋媚外,我们应该学习外教的“直接、简单和固执”,这也就是工匠精神吧!如今,俱乐部拿外教作为噱头忽悠家长的时代已渐行渐远,家长逐渐回归理性,俱乐部返璞归真与回到初心是大势所趋了。我只想做一些自认为正确的事,一些少有人去做的事,也希望更多有能力的教练和俱乐部团队多做一些,因为只有网球俱乐部营造出的小环境更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影响和赋能越来越多的球员与家长,才能促进中国网球事业与网球产业的良性发展。 

  

  (《网球天地》2023年2期 期刊架位号 [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