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发现 > 资源推荐 > 新刊推荐
全身麻醉到底会不会影响智力(2023/05/27)
发布时间:
  期刊架位号[6428]
  

霍苗 岳芳 赵紫玉通讯作者(陕西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目前,在很多治疗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全身麻醉,特别是外科手术中。但网上有很多谣言称进行全身麻醉后对人的智力有影响,这就引发了很多患者的担忧,特别是一些孩子需要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开展手术的,家长更是害怕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影响。那么,全身麻醉真的会对智力有影响吗?本文为你解答。 

  【关键词】全身麻醉;智力;影响 

  全身麻醉是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在外科诊疗中应用较多,是临床医师的好帮手。全身麻醉科可使患者意识消失,并可消除患者的疼痛感受,达到一定的肌肉松弛效果,使临床医师更好的完成外科诊疗操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全身麻醉技术不断完善与优化,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社会大众对于全身麻醉的了解有限,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认知,比如全身麻醉可能会影响智力等。为消除这些错误认知,应积极宣传全身麻醉相关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全身麻醉的认知水平。 

  1.什么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指麻醉药物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抑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全身镇痛、意识消失和骨骼肌松弛,同时伴有遗忘和反射抑制。全身麻醉的麻醉作用可作用于全身,而局部麻醉剂仅对部分区域进行神经阻滞,因此全身麻醉的麻醉作用范围更广,可以达到更加全面的麻醉效果。麻醉医师可以通过药物配比及药物浓度调节,控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进而实现意识状态及神经反射的逐渐消失,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符合临床外科诊疗的需要。 

  2.全身麻醉有哪些麻醉方法? 

  (1)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性药物或气体是一种常用全身麻醉方法,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物主要为七氟烷、氧化亚氮、恩氟烷等。麻醉机将这些吸入性麻醉药物送达到人体呼吸系统内,经呼吸道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流动进入血脑屏障,随后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吸入麻醉是人类研发的最早的麻醉方法,为全身麻醉发展奠定了基础。吸入麻醉药物进入体内后不易分解,体内代谢速度较快,大部分药物会经肺排出体外,具有较高安全性。同时,吸入性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给药方法,实施低流量麻醉、高流量麻醉及紧闭回路麻醉等操作,麻醉效果可控性较好,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 

  (2)静脉麻醉。通过静脉输注全身麻醉药是全身麻醉的常用给药途径,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合理的麻醉药物。静脉全身麻醉多需要静脉输入多种麻醉药物,麻醉诱导期、维持期和恢复期的给药方案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麻醉医师严格评估患者个体特征,并依据手术要求调整麻醉药物输入量。静脉全身麻醉的方法较多,主要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及持续给药法。近年来,全身麻醉深度精确调控技术不断优化改进,有效提升了静脉麻醉的准确性,同时可利用计算机化静脉自动给药系统,更加精准稳定的完成静脉给药,其可控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较多,主要包括巴比妥类阿片类、异丙酚、苯二氮䓬类、依托咪酯等,单一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有限,剂量增加可提高麻醉效果,但毒副反应风险也随之升高。此外,单一麻醉药物无法有效满足镇痛、镇静及肌肉松弛的多种要求,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多采用多种静脉麻醉药物相结合的方式,满足手术麻醉的多方面要求。 

  (3)复合麻醉。当前临床麻醉中多采用几种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在外科诊疗中,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的全身麻醉方案较多,可以充分发挥各种麻醉药物或技术的优势,并合理控制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而降低其不良反应风险。例如,外科手术中常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将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麻醉方式的优势;静脉麻醉起效较快,麻醉诱导稳定性好,而吸入性麻醉,安全性高,可控性好,易于控制麻醉深浅,因此可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后,吸入麻醉维持或两种方法共同麻醉维持的方式。 

  (4)其他全身麻醉方法。除上述麻醉方法外,基础麻醉、监护性麻醉等全麻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不同全麻方式,麻醉程度不同,但均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临床常用的无痛技术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等,都需要全身麻醉技术的支持,这类短小手术或检查,采用静脉麻醉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麻醉深度和肌肉松弛程度,且苏醒速度快,便于快速完成手术或检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应激反应,避免术中意外损伤,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3.全身麻醉会影响智力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全身麻醉对人的智力无明显影响。要想彻底说明该问题,就要了解全身麻醉后人体都经历了什么?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暂时性抑制作用。麻醉医师会精准调整用药量,使人体达到神志消失、镇痛的状态,但又不过分抑制其他神经反射,人体生理活动仍在正常进行。麻醉药物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存在密切关系,药物浓度降低后,抑制作用将逐渐消失,因此手术结束停止给药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也将逐渐消失,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将恢复正常,患者会逐渐恢复正常意识状态。但在全身麻醉结束后早期,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会存在一定抑制作用或异常状态,或表现为说胡话、行为异常、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降低等,这种神经功能改变的存在时间较短,术后患者将逐步恢复正常认知能力、记忆力等,不会影响智力。 

  4.全身麻醉安全吗? 

  全身麻醉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技术体系,其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麻醉医师具备良好的麻醉医学基础,同时具备内科和外科医师的临床思维,既能消除患者围手术期的痛觉和不适感受,又能保障患者安全。因此,麻醉医师也称为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守护者”麻醉医师熟知各种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综合应用各种药物,可降低单类药物用药量,有效控制药物毒副反应,同时又可以最大限度提升麻醉效果,满足手术镇痛、遗忘、肌松等麻醉要求。 

  近年来无痛技术应用较多,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认为胃肠镜、人流等应用全身麻醉,存在较高风险。其实,这类短小手术或检查的静脉麻醉技术,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且无需插管控制呼吸,术后或检查后短时间观察即可离院,对人体影响极小,可以放心应用。 

  5.全身麻醉期间有哪些不良反应情况? 

  当前,全身麻醉已经形成了规范技术体系,并发症风险大幅度降低,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全身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影响呼吸系统功能,患者可能会出现气道阻塞、咽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情况,可引发低氧血症或通气不足,麻醉医师和医师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气道阻塞症状,必要时实施机械通气方式。呕吐也是全身麻醉常见不良反应,患者出现呕吐后容易导致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对肺部健康危害较大。全身麻醉后可引发胃内容物反流,反流污物可导致气道阻塞,进而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医护人员会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堵塞物,恢复气道通畅。临床麻醉中,麻醉医师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气道保护措施,并指导患者术前空腹,可有效降低反流误吸等风险,充分保护患者安全。 

  (《人人健康》2023/08 期刊架位号[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