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8494] 期刊架位号[8494]](./W020230211362561241870.jpg)
在淘宝上,有一个创立了十多年的店铺“王的手创”,其店铺粉丝数超86万,月订单2万单左右,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这让人感到很惊讶,提起“纯手工”“刺绣”,很多人觉得是没有前途的,但这个店铺销售的原创手工刺绣产品却深受青年人青睐。
“王的手创”由湖南姑娘王丹青创立。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正是因为热爱,王丹青才成为苗绣的传承人和乡村手工艺人的经纪人。
大学毕业后,王丹青没有直接踏入职场。她用大学时积攒的奖学金作为旅游资金,背上行囊,踏上旅途。因为喜欢传统手工艺,她把目光聚焦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数百个手工艺乡村,体验采风,拜师学艺。她发现,留在村子里的妇女和老人们,平时只能靠种庄稼、养猪来补贴家用。这些妇女和老人掌握着出色的苗绣技术,但因为不够实用和跟不上现代审美,只能在大山里“静悄悄地绽放”。
王丹青选择遵从自己内心的热爱,结束行程后,她回到家,开了一家以经营苗绣产品为主的淘宝店。一个王姓女子的手工创作,这是“王的手创”诞生的由来。
如何让传统民间手工艺与年轻人的审美共振?本就是艺术专业出身的王丹青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保留苗绣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将现代审美融入其中,以全新的形式延续了这门古老的技艺。数量众多的民间艺人成为其源源不断的“产品和技术合伙人”。苗绣一针一线都要求全手工制成,充满了创作的温度,却鲜少有作为商品到市场贩卖的机会。在王丹青的带动下,远在贵州黔东南州的1390多名绣娘只要待在家,就能凭一手刺绣的本事实现就业增收。
众多一线热门IP都纷纷找她合作,包括《大闹天竺》《你的名字》《大护法》等电影IP,连中国国家博物馆都将馆藏文物的IP版权正式授予了她。IP联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传统刺绣,也让“王的手创”拥有了生生不息的驱动力。
这两年,王丹青做了另一件事,即在苗绣之外,探访散落在中华大地和历史长河中的“108种手艺”。她和团队陆续走过316个县、市、乡镇,拜访了超过10000位手艺人,拍摄了46种民间手艺。这些乡村工匠被激活了,他们有的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是默默无闻的乡村手艺人。王丹青采用“文创+电商”的模式,帮助传统技艺走出乡村,盘活了手艺人的积极性,以新的承载形式,让传统手艺回归生活。
乡村工匠的出路在哪里?除了政策的扶持,王丹青激活古老技艺,使之持续保持生命力与活力的探索给我们很多启示。传统技艺需要传承人,需要年轻一代的传播和加入,更需要像王丹青一样有情怀、有匠心、懂乡村、懂潮流、善经营、善创新的经纪人,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承技艺,嫁接文化元素和人文情怀,为乡村描绘一幅“以匠心创造经济,以商业反哺传统”的美好蓝图。
(《风流一代》2023/01 期刊架位号[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