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架位号[8604] 期刊架位号[8604]](./W020211221549139047548.png)
都市生活里,扫码点单势如破竹,用于点单的二维码在苍蝇馆子、连锁餐厅和私房菜馆中疯狂复制。 对餐馆老板来讲,服务员越来越难招,扫码点单省钱省心; 对顾客来说,手机上看菜单避免了服务员在旁等待的尴尬,对社恐人士十分友好。 但是稍微在社交媒体上浏览一下,就会发现抱怨扫码点单的人不在少数。 不光是老年人被数字时代远远抛下,年轻人也不愿意如此“智能”地吃饭。 以往点单时的眼神交流和互动,早就让位于人机冷漠。
传统的菜单能让人直接感受出一个餐厅的风格、老板用心程度和厨师水平,有的像一本独立杂志,翻着菜单,你的期待值蹭蹭上升。 很多热爱食物的人喜欢拿着菜单仔细看看每个菜品的组成、图片品相,最终选择如何荤素搭配。 除了美食入口的愉悦外,点单过程也是一种身心放松。
可是,扫码点单完全毁了这个过程,只有价格、名称以及小小的配图。 多人聚餐时还要专人负责点单,对面的人七嘴八舌地要这个,哎呀换那个,不要米饭,别放葱花。 点单的人能疯掉。
原本,跟服务员点单的过程,也是餐厅了解食客的好机会,你原来还可以听到“您可以试试这个”“您两个人吃这些有点儿多”,或是喊一声“老板,烫个生菜! ”“还是老三样”,现在只剩手机这个冰冷的东西和请尽快支付的提醒消息了。
扫码点单,低头吃饭,抬屁股走人。 现代生活的精髓就是稀里糊涂跟着科技的潮流奔涌向前,在手机上向机器让渡选择的权利。 人脸识别进小区如此,便利店自助结账亦如此,你别无选择,换来所谓的便利。
可是潮流再奔涌,吃饭这事也还是该有点儿人情味。 中国人挂在嘴边的“饭局”也正是说明了为社交而吃饭的目的。 线上聊得再怎么火热,也要在一起吃个饭、喝杯咖啡才进入真实的朋友领域。 餐饮绝不只是简单的进食,它是人们情绪交流的场域。 一进门,大家就掏手机面对面点单,不发一言,这是人类全面机械化的图景。
朋友经常光顾的楼下小餐馆,地儿不大,格局相当不错,价钱也公道,老板是个很会做菜、很会调节气氛的人。 每每下班后来到这里,喝上两杯啤酒,拉上一个人,东拉西扯随便侃上两句。 甭管是工作上的不顺心,还是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这一通话下来,心里就不那么憋屈了。 实在不想这一切被“你有新订单啦”的数字女声取代。
(摘自《中国青年报》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