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熹的菜场里,总有人间最鲜活的故事在流淌。5月10日下午,金陵图书馆多功能厅内,“菜场女作家”陈慧与书评人许金晶围坐对谈,将《在菜场,在人间》里的烟火气息带入温暖的午后。这场以“在菜场,窥见人间万象”为题的读书沙龙,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贴着地面生长的文字与人生,让到场读者在摊位间的寒暄、货物的堆叠、生活的褶皱里,看见平凡生命的珍贵。

“从小多病,三岁时被送人寄养,27岁远嫁浙东老区梁弄镇,2006年开始摆摊,凌晨两点骑车抢摊位,狗在身后追,眼泪在风里掉。”陈慧的分享从一段带着晨露与尘土的回忆开始。这个曾推着婴儿车卖牙签、打火机的摊主,用十八年时光将菜场化作写作的富矿。她笔下的修鞋匠老周、卖鱼的王姐、送她桂花枝的阿婆,不是被抽象化的“小人物”,而是带着体温与呼吸的具体存在——修鞋匠会在寒冬给顾客递上暖手宝,卖鱼大姐会记得每个孩子的开学时间。许金晶形容这本书:“她用几千字写就一个摊主的人生,不是猎奇,而是让每个在生活里低头赶路的人,都能在文字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当陈慧说起自己因病被迫摆摊、边带孩子边写作的日子,会场寂静——那些在摊位间隙写下的三五十个字,那些在孩子午睡时敲下的段落,最终汇成了四本书的厚度,却始终带着菜场的露水与吆喝声。

沙龙中,陈慧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作家,只是生活的记录者”。她的写作工具是菜市场收摊后的电脑,灵感来源是顾客的家长里短,甚至连阅读习惯都带着摊位的印记——在进货的公交车上读《读者》,在余姚的报亭里买《青年文摘》,直到遇到人生伯乐,才开始系统阅读汪曾祺、李娟等作家的书。她直言汪曾祺的文字像家常菜,有温度,让她知道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当被问及如何走进菜场人物的内心,陈慧笑言自己是“最闲的摊主”:生意不忙时,就听他们聊家里的收成、孩子的工作,聊多了,那些故事就自己往笔尖跑。她写的这些故事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因真实而动人。

互动环节中,有读者问及非虚构写作的边界,陈慧以裁缝作喻:“素材是一块布,我裁成衣服,你能说衣服不是布做的吗?但衣服还是有自己的样子。”她坦言,书中人物或许融合了两三个人的故事,但情感绝对真实,写的不是某个人,是那些在生活里闪着光的瞬间,是普通人的情义与担当。当有年轻读者问及如何平衡生活与写作,陈慧的回答带着摊主的实在:“先把日子过好,再谈写作。就像我卖货时全心卖货,写作时全心写作,生活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她还笑称自己鼓励年轻人“在最好的年龄谈恋爱”,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花期,错过就不再来”,引来会场会心一笑——这个在菜场见过人生百态的写作者,始终相信生活的本质是爱与被爱。
沙龙结束时,暮色已漫进图书馆的玻璃窗。陈慧在一本本书上签名时写下美好寄语,这些既是她书中的底色,也是她对读者的期许。在这个习惯仰望远方的时代,陈慧教会我们低头看脚下的土地,看身边的人——爱具体的人,爱生活的褶皱,这才是文学最动人的力量。
(文编/范蓉蓉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