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非遗学堂”系列课程在金陵图书馆105教室开展了一次非遗泥塑的体验活动。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如今,这门非遗技艺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2006年5月20日,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课程主要体验了泥塑狮头的制作,用到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陶泥、水、塑型刀等。课程伊始,老师向同学们简要讲解了泥塑的历史源流,制作工艺以及传承意义。随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一同拾取适量陶泥,按步骤一步步地进行搓揉、捏制。在制作过程中,老师不断提醒和强调要注意保持陶泥的湿润,时刻记得填补裂缝。同学们也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亲手尝试制作手中的泥塑作品。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活动的最后,所有参与者的作品都进行了展示,这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也为此次非遗泥塑体验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不仅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还能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沟通。
(文/编:潘健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