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105学堂】“非遗学堂”系列课程活动——螺钿胸针制作
发布时间:2024-10-29

  1026日上午,非遗学堂系列课程在金陵图书馆105学堂开展了一次非遗螺钿胸针制作的手工体验活动。

  螺钿的“螺”是螺贝类的总称,“钿”是镶嵌装饰的意思。“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课程伊始,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了关于螺钿的历史发展。螺钿工艺起源于商代,西周之时,轻巧易拿的漆器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青铜器,这也使得螺钿镶嵌盛极一时。之后螺钿漆器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唐代才再次繁华。大唐螺钿工艺的主要特点就是在螺钿之上复合镶嵌宝石。到了宋朝,人们偏爱精致文雅之物,这一时期的螺钿极尽奢华,常用上等贝类镶嵌在黑漆上。明代螺钿增加了金箔、银箔,出现了厚螺钿与薄螺钿作镶嵌并存的局面。清代晚期,螺钿的制作技法曾濒临失传。

  

  随后就进入了制作环节,首先进行底托的胶水填刷工作,胶水注意要涂匀。完成后再对底托进行贝壳镶嵌,镶嵌前老师又教授了大家关于色彩设计搭配的原理。第三步则是对镶嵌好的胸针进行保护层的制作。就这样,一枚绚丽的螺钿胸针就制作完成了。

  整个课程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度过,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可以看出,大家都沉浸在非遗手工制作的乐趣当中,最后呈现的作品也令人满意。课后不少家长表示,不光是孩子,就连自己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传统工艺的醇厚魅力。

  (文/编:潘健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