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金陵图书馆“指尖寻光”非遗手工普特融合阅读课程首档系列课开课,系统、全面地了解和学习一项非遗工艺。第一期我们迎来了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探秘掐丝珐琅的艺术。
课程开始,授课老师朗诵了《红楼梦》的片段,由文中所用的掐丝盒子来引出“掐丝珐琅”这一项工艺。掐丝珐琅是指在金、铜胎上用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的器皿。在我国流行的珐琅工艺分为三种:一种叫做“铜胎嵌丝珐琅”,即“景泰蓝”;第二种叫做“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第三种叫做“铜胎彩釉绘珐琅”。掐丝珐琅工艺由来已久,从唐朝吐蕃时期的金胎掐丝珐琅到明朝广为人知的景泰蓝,及清朝“无宫殿不珐琅”的兴盛,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表达。
本次系列课第一期所学的是木胚掐丝书签的制作,它的工艺属于掐丝珐琅画,又被称作“不用烧的景泰蓝”。首先,老师对制作的手法与过程进行拆分讲解,做出示范,再由体验者进行手工作业。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齐坐一堂,在老师的指导与实时语音转换软件的支持下,实现了教学与交流无障碍。他们共同完成初步的掐丝手工,并不时地交流、学习一下同桌的制作技巧,形成山峦、太阳、白云等轮廓,再进行填色、沉淀、烘烤等步骤,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个小时,在老师的巡场指导下不断完善手工作业,体验着工艺出自自己手中的成就感。
同学们最后完成的书签配色都不尽相同,有着各自独特的设计和审美,在等待烘烤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期待。书签的逐步完成,代表着掐丝珐琅这项非遗工艺在体验者手中被感受和传承。
文/编 孔瑶 审:孙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