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金陵文化寻访活动,是由金陵图书馆、共青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委员会和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联合发起的一项公益阅读活动。由领读人带领小朋友寻访南京历史遗迹,讲解历史故事,增加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传承南京优秀历史文化。
5月27日上午,老门西的文化守望者协会会员,公众号《凤凰台上》主编卞琪斌老师带领金图小读者们开展了第三期门西行走活动。
活动从中华门城堡开始,往西走进钓鱼台,卞老师给小读者的阅读单上有城南的老地图,小读者们先从地图上认识了今天要走的街巷。接着卞老师介绍了位于其中的吴家账房、钓鱼台河房和湖南会馆旧址。
吴家账房位于钓鱼台83号、85号、87号,这里曾经是清代“吴悦来账号”所在地,老城南一带居民称之为“吴家账房”,是一家经营丝织业出口买卖的商行。吴家账房曾经占地1600平方米,被街坊称作“小九十九间半”。
在牛市和颜料坊,卞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金陵十八坊的历史。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曾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四万五千手工业匠户,约二十万人,将他们集中在南京城南部的十八个作坊,进行手工业生产,以繁荣市场。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坊名有的沿用而后列为地名,有的只是当年称为作坊,后来并未列为街巷名称,也有的以其他街巷之名取而代之。
在百猫坊附近,卞老师告诉小读者们,附近的街巷名多与当时繁荣的鱼市有关,如沙湾是“撒网”的谐音,钓鱼台是捕鱼的、干鱼巷原名叫赶鱼巷、船板巷是运鱼的、柳叶街是用柳叶穿鱼的等等。通过在实地走访,讲解其中的历史和人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感受的
最后我们来到了新桥和皇册库。
新桥,位于南京长乐路与集庆路交汇处,跨内秦淮河南段。新桥虽然有个“新”字,历史却很悠久。初始为三国东吴时期建造,名“新桥”,南朝梁代称“万岁桥”,又改“饮虹桥”。宋代复称“新桥”,原为木桥,后又建造桥屋。明万历年间重建为石拱桥,拱石上留有碑记。1956年整修,1991年12月拆除后重建拓宽。
皇册库现位于上浮桥附近的皇册家园小区内。朱元璋称帝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黄册制度,黄册库是国家存放全国户口赋役档案的地方。为方便全国各地解送黄册,明政府特辟城南临近秦淮河的一处为户部黄册的中转站,久而久之这里被人们称作“黄册库”,因黄册是要被皇帝御览的,故而又被演称为“皇册库” 。
半天的文化寻访结束了,孩子们在行走中,听卞老师讲述了金陵悠久的历史,在街巷的砖瓦中感受到六朝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了对故乡历史的兴趣。
(文/编: 王慧 审: 纪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