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竹枝词》,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其中那句“道是无晴却有晴”,短短七字,婉转缱绻,更是为人们耳熟能详。
缠花,源于宋代,兴起于明清,盛于民国。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这项传承悠远的民间手工,就是用各色丝线在纸板上缠绕后组合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它曾是民间习俗庆典中的主角,人们也赋予缠花各种吉祥的寓意。作为中国的特色民俗工艺,很多地区都有不同的缠花种类。如湖北英山缠花作品中经常出现龙凤的形象和吉祥文字,色彩艳丽饱满;闽南地区的“春仔花”则全是大红花卉,表现形式以发簪为主。
缠花非常适合表现各种花朵的形态,但本期却略有不同。老师选用了竹枝与缠花竹叶相结合的做法,去繁为简,只留五片竹叶。虽是瘦瘦的一支,却真如风拂竹梢,飒飒自有风姿。
课程开始,老学员们便“自助式”开始剪纸模、劈蚕丝,而第一次接触缠花的新人们则是满心期待和激动,又有些紧张的跟着老师一步步走进缠花的世界里。虽然上手不易,但每个人都沉浸在手工的乐趣之中,这柔软的深秋时光,也就在温柔的理着丝线,又细密的一道道缠绕中,不知不觉过去了。
(文:葛瑶 编:葛瑶 审: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