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从开创至废除,前后共经历1200余年,它扩展了封建时期国家选拔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进入统治阶级。今天,我们将前往中国科举博物馆,一起穿越历史,成为考生,感受一下当时的科举文化。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在江南贡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集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为一体的地下式博物馆。
中国科举博物馆包含博物馆主馆、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博物馆主体是科举文化展示、体验的集中区;江南贡院南苑是科举博物馆主体的配套区域;明远楼遗址区主要是明远楼、至公堂、历代碑刻及部分号舍。
(图片来源:中国科举博物馆网站)
博物馆主体犹如一方沉入地下的宝匣,上部为一个静静的浅水池,形如墨池,所谓“闻道学书勤,墨池方一顷”。穿过贡院牌坊,水池如同一面古镜,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
(图片来源:中国科举博物馆网站)
水池周围分布着许多号舍,门边用大号字体写着号舍的名称,按照千字文排列。号舍也叫考棚,就是科举考试的考场,考试时一人一间,考生需要在里面待上九天六夜。江南贡院最鼎盛时期拥有20644间号舍,占地30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
顺着坡道环绕而下,外面的嘈杂渐渐淡去,仿佛走进了真正的江南贡院,开启了科考之路。坡道的一边是布满文字的经匣,另一边是瓦砾堆积的立体庭院,墙边布满了形似鳞片的砖瓦,层层叠叠,寓意“鲤跃龙门”,道尽了当年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博物馆整体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录的魁星堂为核,以刻满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皮,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进入博物馆,地面以下共有四层,需从负四层开始由下往上进行参观,直至地面共有坡道130米,一米抵十年,每走一米就跨越整整十年。
底层中心是一个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庭院晴天有日影移动,雨季有水滴涟漪。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望上空,在魁星点斗四周,历代状元名录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第世家”的牌坊,这面排放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相传家门至少要出三个进士才能获得该牌坊。
周围的巨大墙壁上刻着四书五经的内容,当时四书五经是必考的内容,每位考生都烂熟于心。
展厅共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以及源远流长。
进入展厅,一进门就能看到“周文王请姜子牙”、“汉光武帝礼贤下士”、“刘备三顾茅庐”三个场景。无论在那个时代,人才的选拔都是非常重要的。
两边墙面上介绍了各个朝代科举制度的建设与变革,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察举制、孝廉制、九品中正制。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走过一道祥云做成的龙门,我们可以看到文物展览和多媒体互动所再现的科考场景,完整呈现了当时读书人考取功名的应试之路。
继续向前走,各种大小的牌匾、石碑目不暇接,这些都是属于那些金榜题名的成功者,无数学子为此寒窗苦读。
最后一片区域介绍了晚清科举考试废除的历史,以及民国、新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向展厅的尽头踏出最后一步,仿佛走完了科考学子的一生,仿佛走完了整个科举制度1200余年的历史。走出展厅,阳光照耀在脸上,一瞬间有种古今交错的不真实感,时代在变、知识在变、千余年来走向考场的学子也在变,但我想不变的是为国家尽忠,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与责任。
推荐阅读
《科举学的继承与创新》 刘海峰/李兵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D69/2389
《科举万象》 朱志先著 长江出版社,2019 D69/2341
《科举与传播:中国俗文学研究》 陈平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I206/3995
(文:仇之聪 编:仇之聪 审:马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