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非遗学堂”系列课程在金陵图书馆105教室开展了一次以制作鱼灯为主题的体验课程。
非遗鱼灯是当地渔民为了祈祷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制作的文化象征物,也是传统民俗舞蹈的道具之一。通常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糊裱白纸并绘制而成,全长1.2米,直径为40至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过去舞鱼灯一般以村组队,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每人一鱼,内燃蜡烛,鱼灯套路有“鲤鱼摆尾”、“双鱼争食”等。
为了方便孩子制作,此次课程老师在原基础上进行了改变,将竹篾与糊白纸改成了纸杯与订书针,这样使制作难度大大降低。
课程开始前,老师先向小朋友展示了已经完成的鱼灯,并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鱼灯的每一个部分以及制作所需的工具。
制作鱼灯的第一步是在纸杯上画出所需的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来,一共需要制作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剪好后,再用笔在两面画上鱼鳞和花纹;第二步需要用订书机将每个部分装订起来,装订的角度和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位置不对,鱼灯的身子就无法晃动,会显得没有活力,小朋友在这步也是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订书机卡不进去,固定不住,不过也都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解决了。最后一步就是对鱼灯进行完善,将鱼鳍与鱼眼睛贴上,贴完后再装上小木棍与灯串,一个惟妙惟肖的鱼灯就完成了!
课后,孩子们纷纷向家长炫耀着自己的制作成果,家长们也表示,通过老师在课程上的讲解和制作,孩子们在体会到制作非遗鱼灯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门技艺的特殊魅力。
(文/编:潘健 审:纪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