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星火·薪火】五月巡礼——南京博物院
发布时间:2021-05-2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为深入落实中宣部《关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突出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通知》,金陵图书馆特开设“点燃星火,传承薪火”栏目,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献礼建党百年。

  本期将带领大家线上“云游”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博物院,追寻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五月·巡礼】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它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我们的第三站已经来到——南京博物院!

  一、历史沿革

  1933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元培先生亲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李济、杭立武等先后接管筹备处工作。新中国成立一开始仍名为“国立中央博物院”,由当时的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1954年起,改属江苏省文化局领导;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名为“南京博物院”。

  二、地理与布局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还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2009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总建筑面积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

  三、馆藏发展

  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早在抗战时暂迁四川李庄期间就举办了“史前石器展览”等展览,1948年还与故宫博物院举办联合展览,观众达10万余人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0余年间,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伟大的祖国古代艺术展览”“中国历代陶瓷展”“史前彩陶展览”“南唐二陵出土文物展览”“南京博物院的十年”等专题展览。

  1960年起以“江苏历史陈列”为基本陈列,近3000件的考古学、民族学文物和历史文献系统展示了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标志着陈列展览由临时展览转型为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相结合的新模式。1989年该展更新为“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将通史陈列改为专题陈列。

  1999年,艺术陈列馆落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珍品5000余件,展陈精美,品位高雅。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欢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四、新时代南博

  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四十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

  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具有,每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陈之佛、傅抱石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

  如今的“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陈馆藏珍品;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非遗馆通过动态方式展示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国馆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生活风情;数字馆以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

  五、镇馆之宝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为我国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好的一幅砖画,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在南京西善桥附近齐、宋后期的大墓、丹阳建山齐废帝陵、丹阳胡桥齐景帝陵墓内均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其人物形象、构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人物排列顺序和某些细节与题字略有差异。其中,西善桥出土的砖画在所有这些砖画中是艺术水平最高的。

  现藏于南博“历史馆”。

  明朝《坤舆万国全图》

  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现藏于南博“艺术馆”。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是南京大报恩寺的重要建筑构件,大报恩寺琉璃塔九级八面通体琉璃,建筑技术在南京、在当时的明代是琉璃技术的集大成,反映了当时大明朝的建筑成就。大报恩寺琉璃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从17世纪就享誉海外,由纽霍夫的游记传入西方,通过安徒生的童话走进欧洲人的童年,“南京瓷塔”承载了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现藏于南博“历史馆”。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现藏于南博“特展馆"。

  慈航之宝——金观音菩萨立像

  金观音菩萨立像通高88厘米,用41斤纯金打造而成。上面还点缀了不少珍珠和宝石,是难得一见的国宝级文物,金观音菩萨立像由乾隆皇帝督造,各族艺匠合力制作,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工艺最高水平。1994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专家鉴定为一级藏品。

  现藏于南博“特展馆"。

(文:宣传营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