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周日下午,本次的诗游南京活动带着孩子们走进了中山陵。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在这里,仁和老师将给孩子们细细讲述整个中山陵的建造特点,以及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历史故事。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其中的各个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有着极好的展现效果,色调的和谐统一更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首先大家在博爱牌坊下集中,博爱坊上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博爱”两字浑劲有力,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仁和老师告诉孩子们南京“博爱之都”的由来就是出自这里。接着,大家穿过博爱坊,通往前方陵门的墓道两旁矗立着高大的雪松,这也是南京市树定为雪松的原因。陵门正门南面的上方,刻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中山先生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是因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沿着台阶而上到碑亭共有392级,这个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有着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之间的平台,这也代表着中国的革命道路是艰难的也是坎坷的。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寓意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仁和老师带领大家爬上台阶穿过碑亭来到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祭堂门前,祭堂的外部全用花岗石砌成,祭堂的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有“民族”、“民生”、“民权”字样,在中门上嵌“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整个建筑恢宏大气,气势磅礴。在这里,仁和老师仔细给大家讲解了什么是三民主义,还有民族、民生、民权这几个字的具体含义以及当时中山先生所处的历史背景。听了老师的讲解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依次排队进入祭堂拜谒了孙中山先生。
从祭堂出来,大家在旁边找到一块空地席地而坐,风和日丽,微风徐徐,听仁和老师讲诗解词,谈古论今,说历史典故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仁和老师用一张自制的“时局图”吊起了大家的胃口,并用幽默的语言让大家了解了中山先生所处时期的那段中国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慈禧太后到袁世凯。不知不觉之间,通过仁和老师的讲解,大家很快就了解了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并感悟今天幸福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仁和老师用孙中山的一首诗《挽刘道一》结束了今天的活动。
挽刘道一 孙中山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本次活动推荐图书《解密中山陵》金陵图书馆索书号K92/5491。这本书以中山陵为切入点,从古到今,从风水到典故,从人物到事件,从建筑到机构,以中山陵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逐步展开,特别是以民国时期为重点,讲述与中山陵及中山陵园相关的历史。现在的中山陵园已经成为市民娱乐度假的佳处和中外宾客到南京的必游之地。金陵图书馆小卫街分馆位于中山陵风景区南侧的下马坊附近,离景区标志性建筑博爱坊直线距离仅2公里,有需求的市民可前往阅读。金陵图书馆作为作为公益文化服务机构,今后将持续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与文化资源建设工作,推进各行业之间的互帮互助与资源共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