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美活动 > 活动报道
【金图书友会】品!国学大师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开山之作
发布时间:2020-10-28

  国学大师柳诒徵的代表作《中国文化史》,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从风俗礼制到社会变迁,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史,彰显出怎样民族之魂?这位南雍双柱之一的民国学者又有着怎样的生平故事?

  10月24日下午,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金陵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书友会领读组的 “2020共读南京”十月品读会走进金陵图书馆,特邀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品读南京传世名著《中国文化史》。

  在今天的品读会上,南京师范大学王锷教授从柳诒徵先生生平、学术贡献、《中国文化史》成书过程、《中国文化史》结构内容和《中国文化史》学术地位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柳诒徵先生与《中国文化史》的故事。

  王教授从柳诒徵生平讲起:柳先生柳家本是书香门第。至柳先生父亲时,已经破败不堪,仅仅以教授学生维持生计。柳先生五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鲍氏带着他和姐姐投靠外祖父家,依靠做针线活和亲戚、慈善机构接济生活。柳先生回忆说:少时候谈不到营养,餐时经常只有一块红酱豆腐,母亲姐弟三人赖以下饭。

  值得庆幸的是鲍家是仕宦大家,母亲鲍氏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熟读经书,会作诗文,就承担起教育柳先生读书的责任,课读十分严格。柳先生回忆说:自七岁至十五六岁,逐日念生书、背熟书,止有腊月廿日以后,正月半前后,可以自由看书、抄书、游戏。其余读书之日,自天明起即背书,各书不背完,不能吃早粥。

  关于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及内容,王教授也在现场做了详细介绍: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柳先生早在1919年就编写《中国文化史》讲义,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讲授。同时,随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修改。自1925年起,其讲稿在《学衡》杂志陆续刊发。1926年,《学衡》出版合订本。1928年,中央大学出版《中国文化史》排印本。1932年,南京钟山书局正式出版,1935年再版,其他出版机构也陆续翻印,流传较广。

  《中国文化史》共分三编:上古文化史、中古文化史、近世文化史。第一编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柳先生认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相比,有三大特点:一是幅员辽阔,世罕其匹;二是种族复杂,至可惊异;三是年祀久远,相承勿替。“三四千年之间,主权有转移,而国家初未亡灭也”。中国文化与世界他国文化迥异。所以,柳先生考察中国文化史之发展,将帝王世袭、征伐战争排除在外,从学术、思想、教学、文艺、社会、风俗、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等角度,总结分析中国文化史。

  讲座最后,王锷教授引用了国学大师吴宓、著名史学家缪凤林、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等诸位先生,对柳诒徵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作出高度评价,加之该书自1925年开始在《学衡》杂志连载以后至今,不断再版,足见其学术影响力之大和学术地位之高。讲座结束后,读者纷纷上前与王教授交流感想、合影留念。在10月31日,金陵图书馆还将以线下实地寻访的方式继续带领大家解读《中国文化史》,敬请期待!

(电教拓展部)